拓展运动技能、尝试做饭炒菜、解锁编程知识……这个暑假,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设计的“暑你最棒”假期活动中释放活力、探索新知,让暑假过得更有意义。
2018年该校搭建“日新成长”数字化平台,2024年,该校又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形成“AI+人工”“评价+积分”的人机协同机制,实现结构化采集、智能诊断与反馈激励的一体联动,以日均处理数据超6500条、推送个性化反馈建议超500项的速率,显著提升了教学调控效率和育人精准度,逐步构建起可持续、可借鉴的数字化治理实践样态。学校数字化教学硕果累累,于今年荣膺全国首批“数字化好学校”称号。
“教情画像”助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清晨七点半,实验二小教导主任费丹习惯性点开“日新成长”智慧校园平台,一份详尽的“教情画像”报告已推送至界面:昨日的课堂中,“高阶问题互动占比仅15%”等关键短板被AI系统精准标出。“这就像教学导航图,指向性特别明确。”她立即将报告同步给六年级教研组,一场围绕“如何优化问题链设计”的线上研讨随即启动。
能如此即时高效的复盘,离不开该校“日新成长”智慧校园平台的教情评价模块。该模块依托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教研系统”和学校自研平台的“行政查堂平台”,构建“教前—教中—教后”一体化观测机制,融合AI智能观测(约占60%)与人工督导(约占40%),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可诊、可反馈。
在备课阶段,平台深度嵌入教师“定目标—生问题—巧设计—调结构—优方案”五步流程,协助教师精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与活动结构,并通过AI交互优化教学设计,快速生成个性化“教情画像”,实时反馈给个人与教研组研讨,辅助教师对教学结构、学生反应与生成情况进行复盘思考。
数字教室听课。
课后才是数据价值的爆发点。教研组依托画像报告,聚焦“目标达成-过程组织-反思改进”三大核心展开深度研讨,并结合平台生成的数据画像,提出精准改进建议,以可量、可视、可持续的方式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稳步成长。
“目前,平台日均生成教情评价数据1200余条,月均更新教师教学画像340人次,推动课堂改进从‘感受判断’走向‘数据支撑’,让每一次教学努力都得到回应与成长方向的引导。”学校党总支书记高燕说,教情画像不是冰冷的考核工具,而是温暖的成长路标,当数据成为教学反思的镜子,教师便能在每一次课堂实践中听见成长的回响,更好托举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明天。
“班情动态”提供管理有力支撑
在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日新成长”数字化平台班情评价模块聚焦班级运行质量与育人氛围的持续营造,通过平台整合出勤管理、课堂行为、课间规范、德育活动四大类核心数据,构建起“实时观测-AI分析-干预反馈”的动态调控机制。
每天,系统会自动汇聚学生考勤记录、值日教师巡查反馈、学生自评互评数据、行政观察记录及平台自主识别的行为轨迹,及时识别异常趋势并生成干预建议。班级积分每日动态更新,实时同步至“班级成长看板”,班主任和年级组可直观掌握本班与年级整体风貌,形成“以数据看状态、以状态促调整”的精准支持路径。
学生活动。
与此同时,积分体系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班级服务、集体成果等均可获得积分累积,班级可自主设立“班级目标”与“集体奖励”,推动学生在参与中学会自律、在互助中增强凝聚。
“过去靠经验模糊判断,现在用数据精准把脉。”学校校长朱丹表示,在实验二小,技术正悄然改变着班级管理的逻辑——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培育,让“日新进步”的班集体,在数据的滋养中拔节生长。
“学情评价”带来进步温暖回应
在实验二小的校园积分超市,常有学生使用个人二维码兑换奖励。“叮”的一声轻响,学生用所积攒的成长积分换到自己心仪的奖品——这是对孩子良好习惯和努力学习的肯定。
这份看得见的成长,源自学校的学情评价系统。学情评价模块聚焦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过程,贯通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与综合活动三类核心数据,构建起“结构化采集—智能诊断—个性化推送”的支持链条。平台通过多端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提交、课后参与等学习行为,动态生成“学情画像”,结合AI分析结果,排查问题成因,还可以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精练设计,真正让教学因人而异、因需而变。
学生查看积分。
“以前批改作业要隔天才能发现问题,现在系统十分钟就推送了预警。”数学教师阮丽娟展示着手机提示:全班分数除法错误率超40%,同时标记出小宇等五位学生的典型错误类型。基于AI分析,她当场调整了次日教案,并通过平台向不同学生推送个性化练习题——知识薄弱的学生收到基础巩固题,知识吸收度较高的学生则获得拓展挑战。
评价机制不仅服务于精准教学,更深度融入学校的育人目标。孩子们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积累“成长积分”,既可兑换“勋章”等荣誉标识,也可在积分超市中自主选择心愿卡、表扬信或学习用品。这些看似平凡的奖励,是他们进步的见证,也是对责任感、自主性和学习热情的温暖回应。
学生积分兑换礼品。
“目前,平台日均生成学情数据约2200条,单生月均更新画像12次以上,形成了‘管—教—学—评—研’一体化的支持闭环。我们努力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每一次进步都有回应,让孩子们在可感知、可实现、可积累的成长体验中,真正成为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日新少年’。”高燕表示,依托学情评价,数据与教育在此深度交融,每一步“日新”的探索,每一份“致远”的志向,都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鼓励和支持学生“向着无限可能生长”,成为“有骨气、露朝气、展才气、显灵气、扬志气”的日新少年。(赵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