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银”“青”协力 锄禾深耕-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8/12 10:23:21
来源:新华网

瞭望 | “银”“青”协力 锄禾深耕

字体:

“银”“青”协力 锄禾深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加速增长的趋势下,谁来种地?谁来旺产?谁来兴村?针对这三大问题,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解法,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

  一方面,通过种粮方式机械化、服务形式适农化、经营模式数字化等手段,提升种粮效率,减轻“锄禾者”的劳力负担。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银发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充分发光发热;引育“兴农人”,提升农村“含青量”,为乡村发展注入强有力、可持续的活力源泉。

  人机携手破题“谁来种田”

  7月,烈日炎炎,稻浪滚滚。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镇林田村的农田里,入目皆是丰收的金黄色,收割机伴着蝉鸣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啃平”成片稻田。

  “田里最年轻的是收割机,其次是58岁的农民组长,农村种田主力军仍是60后和70后。”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盛夏时节,种粮大户周海平需要请数十个农民帮忙种田。

  中部某省一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告诉记者,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县人口老龄化率是20.7%,但若按实际在村人员计算,这一数据可能达40%。再过5~10年,这些老人年过七旬,可能难以再下地劳作,届时部分地区可能面临种粮群体“断档”。

  在此背景下,各地通过种粮机械化、服务适农化、经营数字化等路径,积极应对锄禾者老龄化。

  “现如今,几十位农民要忙的农活,一台农机就能搞定。”70多岁的袁州区彬江镇英山村农民彭春洪跟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过去,每年“双抢”他最忙,生怕干不完农活错过农时。

  随着年龄增长,彭春洪感到力不从心。好在各类现代化农机帮了大忙。以农田翻耕举例,一个人忙活一天也翻不了半亩地,旋耕机一天就能作业四五十亩。“用上农机,年龄大了也能把地种好、管好。”他说。

  “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如今当起了‘甩手掌柜’。”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河北村,67岁的李儒定站在长势正旺的连片稻田边,看植保无人机沿着规划路线喷洒农药,仅仅几分钟,就完成了对十多亩地的病虫害防控作业。

  去年,李儒定将15亩稻田交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托管。育秧插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收割……从种到收,有了“田保姆”助力,如他一样的老农人也可以不再“单打独斗”。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切实增强服务小农户的能力。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09.4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其中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91.6万个,农业服务公司4.4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7.8万个。

  “得益于空中的北斗系统和地里的大量传感器,我们的试验田里耕、种、管、收等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操作。”江西首个“万亩智慧农场”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说。

  他把承包的1万多亩农田划分成4000多个小格子,精准掌握每块田的pH值、墒情、营养情况等信息。田里设置了几十个智慧农情监测站和5G基站,既能监测田间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数据信息,研判播种、收割时期,又能辅助无人农机设定路线参数。

  据统计,目前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约200万台,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超过4.1亿亩。在希望的田野上加“数”前进,越来越多农民从靠经验“会种田”到靠数据“慧种田”转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地难题。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5年7月16日摄)。杨文斌 摄

  “银发”兴产有力量

  “袁老,听了您的建议,我增大了脐橙树株距、加强管理。如今,每棵树产量提升了两成。”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塘埠镇果农李春生,感激地对84岁的袁守根说。

  在赣南老区,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94万亩,品牌价值达到692.94亿元,是当地重要的乡村产业。1970年,袁守根将第一棵赣南脐橙苗引进赣州,“手把手”教出来一批批果农。

  2001年退休后,袁守根依然没有停下奔忙的脚步,他活跃在脐橙种植一线,当免费技术顾问和果农的“金牌保姆”,推广赣南脐橙种植和管护技术。

  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整合盘活“银发力量”,鼓励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等“银发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湖北开展2025年“荆楚银龄行动”,引导广大老年科技工作者在全省10个市(州)开展27个乡村振兴和行业发展项目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万多人,他们走进葡萄园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前往茶园为茶叶生产“把脉问诊”,把种植技术、发展产业的经验播撒开来。

  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村民徐良回乡创业种草莓,却不懂技术。69岁的草莓技术专家于维盛倾囊相授。“要是没有于老师,单靠自己闯,不知道要吃多少亏。”在于维盛的指导下,徐良精选草莓品种、细心管理,一年就赚了40多万元。

  携“青”带新之外,创业亦可成为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打开方式”。

  “宝宝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干红辣椒和紫皮香蒜,都是值得放入购物车的好货。”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上富镇,已过花甲之年的“辣椒大妈”邹达英正在直播。

  2013年,刚退休的邹达英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注册商标、开办工厂,成为江西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她的合作社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就业。“如今农村产业机遇大,老年人也可以融入新媒体、新趋势,把产业做得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她说。

  积极回应“老有所为”的基层呼声,2025年4月,民政部等十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要求“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发老年人就业创业培训项目”等。

  此类实践,在一些地方已有探索。比如2019年以来,浙江宁波宁海县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团队持续合作,以葛家村、南阳自然村为试点探索实施“艺术振兴乡村”。党支部铺路子、相关部门搭台子、教授团队出点子、运营团队教法子的陪伴式创业模式之下,65岁的农村主妇当上了家庭美术馆的馆长,年近八旬的老人经营起“庭院店铺”,成了阿婆面馆的“主理人”。

  引人育产 乡村焕新

  从“卖土特产”到“卖风景”“卖乡愁”,广阔乡村不断涌现出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业态,这背后是一群入乡、返乡、留乡、心怀家乡的“新村民”和“兴农人”,他们想方设法建设乡村、焕发乡村活力。

  今年5月,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梅花村的大樟树下,“长”出了一个咖啡馆,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节假日每天有三四百人来到这个“村咖”。

  “内心对田园生活很向往。”“00后”咖啡馆负责人刘静怡说,没想到村里对自己创业的支持力度那么大。从场地建设到试运营仅用时不足百天。开业后,顾客反映不好停车,村里立刻帮忙协调用地,3天后就建成了有20个车位的停车场。

  近年来,各地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引进像刘静怡一样的“新村民”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探索乡村新业态、为所在农村引流,提升乡村活力。

  在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荆湾村,30多名年轻人引入咖啡馆、博物馆、艺术画廊、家居馆、宠物互动和农耕体验等多种业态,去年五一假期单日最高接待超千人。

  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300余名候鸟型“新村民”不定期在这里居住。他们将运营管理、规划设计、金融投资、教育公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生态农业等领域所学用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以及人力资源的价值转换。

  在引“活水”拓展乡村振兴“人才流”的同时,各地注重加强对本乡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持续壮大本土“兴农人”队伍。

  “在贵州省蚕业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我的养蚕技术逐步提高,如今只要有农户想学,我就会把这门手艺无偿推广下去。”在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今年41岁的黄志强自2018年开始种桑养蚕,2021年被评为全县首批“乡村掌墨师”之一。

  “掌墨师”是传统建筑营造中的核心角色,凤冈则以其指代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找出来、聚起来、用起来。”该县县委书记马华介绍,当地将11587名“乡村掌墨师”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建成10个“乡村掌墨师”工作室,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处曾经无人问津的“问题地块”改建成“共享菜园”,木匠、石匠把残垣断壁修葺成景观围墙,80余间土坯房、旱厕被有序拆除腾出更多景色和空间……短短一年时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山口村泉井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背后,离不开“振兴家乡智力服务团”的力量。近些年,泉井湾一个村小组先后培养出3名博士、5名硕士及50余名本科生,并依托这些优秀人才建立“智库”。他们中有的负责数字化乡村规划和品牌建设,有的通过新媒体参与村庄宣传,有的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让这座生养自己的古村,在田野间生长出“诗和远方”。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越来越多“银发”身影和青春力量跃动在中国广袤农村的舞台上,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应答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兴产旺村之问。 (记者:熊家林 王自宸 武江民 汪军)

【纠错】 【责任编辑: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