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农村带头人迭代增能-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8/12 10:26:48
来源:新华网

瞭望 | 农村带头人迭代增能

字体:

农村带头人迭代增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乡村治理行稳致远,带头人是关键“引擎”。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辽宁、贵州、江西、湖北等多地调研发现,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头雁”老去、“新雁”难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带头人老化、断层、势能不足已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治理的关键“引擎”亟需迭代增能。

  “头雁”老去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拉塔湖村,已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近40年的马喜军,带领村民将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村转变为拥有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农机跨区作业三大主导产业的示范村。

  临近村两委“换届”,“谁来接班”困扰着70岁的马喜军。“我们这里是个小村,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老龄化程度高,选人是难题。”他说。

  同在辽宁,当了十多年村党委书记的李玲(化名)也有些发愁。“我今年56岁了,家人一直想让我退休。”李玲介绍,可她所在的村庄村“两委”其他成员资历尚浅,一些乡镇干部和村民聊起换届,都想让她“再干几年”。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基层治理队伍建设面临挑战。一方面,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凸显;另一方面,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人才断层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在湖北省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村党支部党员平均年龄为53岁。该村5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9岁,其中4人为大专学历、1人为高中学历。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各地采访发现,有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村干部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作要求,思维更新较慢,视野较为局限,对政策领悟不深,习惯用旧思路解决新问题。

  例如,有的村干部一遇整理材料、汇报数据等工作“就头疼”:“因为打字慢、办公软件使用不熟练,每次都得趴在电脑前费力敲字”;有的村干部有威望,治理经验也丰富,但缺乏经营能力,不善于发展产业带领大家致富。

  贵州省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侯佳媛(左二)在帮助村民收割杂交水稻(2024年9月27日摄)。杨文斌摄/本刊

  后继乏力

  长期以来,驻村干部是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今年57岁的覃玉红于2015年7月受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委派,到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峰岩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已有10年。

  发展产业缺技术,他将100多名村民带出山看产业,邀请县里专家讲技术;农产品售卖愁销路,他探索“山货上网”,自己当起直播带货的“货郎书记”;集体发展缺资金,他牵线国网定点帮扶,先后实施安全饮水、光伏发电等十余个项目……在覃玉红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村里现已建成茶叶加工、肉制品加工、中药材种植、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

  越往后产业发展要求越高,对驻村干部挑战越大。

  “刚开始我们多方引入投资,发展特色产业。但由于乡村禀赋限制、村庄用地紧张等,后面会遇到瓶颈期。”一位驻村干部坦言。

  与驻村干部配合的本村人才,是乡村持续发展的依靠力量。这部分人力资源短缺,影响乡村治理后劲。

  在辽宁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罗建告诉记者,一些村子条件较差,平常几乎看不见30岁以下的年轻人。

  “驻村第一书记发展的新产业后续扩大规模或延长产业链时,都需要本村人接续推动。”罗建说,但缺少年轻的带头人,一些乡村产业不大。

  中部某省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在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一些回乡的年轻人感觉收入低:目前村干部月均补贴在2000到3500元,不到外出务工收入的一半。

  “选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不难,难在找到能带领村庄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能人书记’。”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松坪村驻村第一书记郑汐(右)入户了解民情(2024年9月13日摄)。赖星摄/本刊

  老有可为

  中部某山区县一个村在管党员有33人,平均年龄59.98岁,70岁以上的老党员有11人。

  该村党支部书记说,这些老党员大多是老干部、退伍军人等为乡村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的人员,威望高、治理经验丰富。年纪大了,但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推行移风易俗等方面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老年群体是宝贵的银发资源,其治理经验、动员能力和凝聚力可转化为发展动能。”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夏柱智建议,深挖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有所为”与乡村治理的双赢。

  例如,在辽宁省台安县,当地政府从2022年开始组建“知心大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让已退休的农村妇女主任、村干部担任专职调解员,为离婚夫妻提供情感疏导、家事纠纷调解等服务。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当地退休干部张必斗发起成立两河口老年协会,聚集一些老教师、老医生、老技术员、老乡村干部等开展老年互助服务,积极参与村庄建设。他们配合村委会动员群众集资修通村组公路;宣传孝文化,开展“好婆媳”“好夫妻”“好子女”“好家庭”创建活动等。

  与此同时,针对一些欠发达地区与老少边地区,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多地积极探索优化村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

  贵州省凤冈县鼓励村干部提升学历:获得大专学历可缩短晋升年限,获得本科学历可直接晋升一级。经过三年努力,当地已有117名村干部成功完成中专或大专学业。

  畅通学历提升通道,因需施教突出实效,会干能上担当作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以“领跑人”学历教育为“充电桩”,有效赋能“头雁”带富领飞。

  “青”有作为

  正值农忙“双抢”时节,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镇双塘村,“95后”大学生专职村干部何优,正忙着在田间地头扛沙袋、运肥料。“跟着老乡干农活是很好的锻炼。”何优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对村干部等乡村带头人提出了全新能力要求:既要有情怀,还得懂政策、善经营,不断向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转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为破解乡村带头人断层难题,各地积极探索打破传统选才局限,通过政策激励与完善培育机制双管齐下,引能人、育骨干、聚青年,让更多能人“跳出来”、年轻人“愿回来”。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当地创新推出18项激励政策,精准吸引各类人才:为“外引能人”提供宅基地使用权;将“村里能人”聘为国企员工并缴纳养老保险;向“技术能人”发放专项津贴补助。近年来,这些政策已成功吸引近10名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并推荐他们在村“两委”班子中任职,成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年轻人感觉在村里过日子有奔头,才能促进他们想着冲先锋,争当带头人。”凤冈县土溪镇石坝村党总支书记谢宝健说。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玥说,乡村引新育新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转变观念、主动作为,打好制度组合拳,让各类人才在广阔乡土收获尊严与价值,清晰看到未来发展前景。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建立“基本补贴+绩效奖金+集体经济发展分红”的“三位一体”复合型薪酬保障体系,提升岗位吸引力,促进更多能人争当“领头雁”“当家人”。

  同时,可探索“定制村官”模式,与涉农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委培,建立“县招乡管村用”机制,从本土大学生、新型经营主体中遴选好苗子,设立一定的培养周期,通过轮岗锻炼、项目包干等方式加速成长。(记者:武江民 王自宸 熊家林 汪军)

【纠错】 【责任编辑: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