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2023,燃情“村超”与凡人微光的交响乐章-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2023,燃情“村超”与凡人微光的交响乐章

2024-01-27 17:46:52  来源:新华网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岁末年初,回顾过去一年镜头里聚焦的光和影、遇到的人和事、翻越的山和路,能让自己感觉收获满满。那些欢呼、坚守、泪水、希望……总在不经意间触及心灵深处,温暖和感动着我,向阳而生,拔节生长,继续一路逐光前行。

  “村超”燃情 活力榕江

  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村超”顺利入选,入选理由是:因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激烈的比赛氛围在网上广受欢迎。

  ↑2023年6月17日拍摄的贵州“村超”足球比赛现场。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回顾那个热情似火的“村超”盛夏,榕江人说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村级足球赛能如此火爆,火遍全国,让外国人也叹为观止。

  从5月13日“村超”开赛起,直至7月29日“村超”总决赛,我基本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为了拍摄“村超”系列专题,每个周五下午,我都搭上东去的列车,去赴一场关于乡村足球的盛宴。

  ↑2023年7月1日,人们在观看贵州“村超”足球赛。

  六月的都柳江畔,天气炎热,夏夜球场的气氛更是热烈。当我背着沉重的设备穿越茫茫人海挤到球场边上,站稳位置,回头一看,人头攒动,热情的人们摇动着手机灯光给演唱的歌手和喜欢的球队加油鼓劲,仿佛夜空中千万颗闪烁的星星。

  ↑2023年6月11日,人们在“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打开手机灯光进行互动。

  进入六月,“村超”举办地榕江县进入“炙烤模式”,但无论天气多么炎热,也抵挡不了观众们的热情。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太多,榕江县城一度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我只能住在提前一周就订好的距离村超球场很远的宾馆里。

  每逢周末,“村超”球场附近人流量增加,打车难是常态,每次采访我只能背着沉重的设备步行前往现场。每天下午7点开始的球赛,必须提前三个小时入场,因为去晚了根本挤不进去,连站的位置都没有。

  进入球场,为了多角度、全方位拍摄,我把无人机、摄影包等沉重又贵重的物品暂放球场边,一位说着榕江本地话的大姐说:“你放心去拍吧!我帮你看着包。”当一场球赛结束后我回来一看,大姐还守在摄影包旁。大姐说,有好几次球员在争夺边线球时,由于惯性都冲进了场边的观众席中,为了看护好我的摄影包,全场比赛大姐寸步不离。我感动不已,这是一个陌生人与另一个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真诚、热情、朴实、信任。我想,这也是“村超”能够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外来游客的住宿难题,榕江县的忠诚等乡镇多个村的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村民们腾出自家住房,免费给前来观看“村超”的游客住宿。为了解决游客停车难题,榕江县开放所有政府部门停车场给游客免费停车。所有酒店、宾馆、餐馆不允许私自涨价;所有出租车、网约车不准宰客,监管部门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有很多当地热心人还开上私家车,车身贴上“村超直通车”字样,免费接送游客往返于“村超”球场和榕江高铁站之间。

  ↑2023年6月11日,村民在贵州“村超”比赛现场展示获胜球队的奖励——猪脚。

  ↑2023年6月17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开赛前表演民族舞蹈。

  “村超”期间,榕江人民拿出最大的热情和真诚,接纳着天下来客。每当本村有球赛,村民们均会精心准备村里最有特色的美食,穿上最漂亮的民族盛装,举全村之力,为的就是在“村超”场上展示村里最好的一面。

  牛瘪、腌鱼、腊肉、糯米饭、西瓜、杨梅……每逢“超级周末”,“村超”场边的观众和游客们总被包围着、幸福着。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心致志拍摄场上的比赛时,旁边的观众冷不丁地递过来杨梅、酸奶、冰镇矿泉水,说着感谢记者、辛苦记录的话。

  ↑2023年7月1日,人们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场旁免费品尝地方小吃。

  在“村超”球场外,一位经营烧烤摊的大姐告诉我,之前她和丈夫远在浙江打工,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看到家乡的“村超”火起来后,全国各地的人都跑来榕江看“村超”,她和丈夫从中看到了商机,辞掉厂里的工作,在“村超”场外经营一个烧烤摊,专门烤排骨,一夜能赚四五千元。大姐看着昔日平静的小县城一下涌进这么多人,看着球场上腾空而起的烟花,回想以前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经历,因“村超”火爆起来的家乡让她感动得泪流满面。

  ↑2023年7月1日,一对夫妇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场附近设置的摊点给游客烤排骨。

  为了拍摄“村超”参赛球员的工作和生活,我还见到了这里凌晨五点菜市场的热闹和深夜烧烤摊的忙碌:来自丰乐村一队的球员贾勇辉是一名卖菜小贩,平时靠制作和批发豆芽贴补家用。约好地点,我们凌晨四点起床出发,跟着贾勇辉去一个个菜场送豆芽。六佰塘村足球队球员杨宗维跟家人在榕江县城开了一家饭馆,白天给承包酒席的客人做菜。夜晚,他又忙着经营烧烤摊,给客人做烤串;而每逢有球赛,他又成了奔跑在赛场上的“村超”球员。

  ↑拼版照片:左图为2023年7月15日,丰乐村一队球员贾勇辉在赛场上组织进攻;右图为2023年7月15日,贾勇辉在豆芽生产作坊里为客户准备豆芽。贾勇辉是一名卖菜小贩,平时靠制作和批发豆芽贴补家用,他在场上的位置是后腰。

  在2023年的“村超”足球比赛中,20支参赛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建筑工人、有卖菜小贩、有烧烤摊老板、有室内装修设计师、有教师、有学生……出于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大家临时组成参赛队,代表着自己的村出战。穿上球衣,他们是为荣誉而战的足球队员;脱下球衣,他们是为生活各自奔忙的普通人。虽然其中很多人已步入中年,但他们依然坚持在绿茵场上奋力奔跑,不知疲倦。

  凡人微光 光耀前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这是一所位于黔桂接壤处的“微小学”。翻过学校后山,就是广西融水县大年乡的地界了。

  一个乍暖还寒的午后,我们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去拜访这所小学的师生。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极目远眺,中寨教学点就像莽莽群山间的一颗星星,遥远而神秘。

  ↑2023年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练习瑶族长鼓舞。

  早春、深山、瑶寨、微小学、新学期……这注定是一次充满期待的采访。这是一所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

  ↑2023年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比赛踩高跷。

  《深山瑶寨“微小学”的新学期》一稿播发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被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绚丽的民族服饰所吸引,爱心人士联系上我和学校,给孩子们寄去很多学习用品和过冬的鞋袜。

  在202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特意深入山中,去寻访另一位大山“微小学”的老师。路在山腰盘旋,海拔逐渐上升。到了山间,一块平地豁然开朗,梯田层叠,稻谷金黄,岩脚教学点出现在眼前。

  岩脚教学点很小,自建校以来,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为了让幼小的孩子们不用走更远的山路去中心校上学,也为了解除农村家长专程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岩脚教学点保留至今。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陆成文主动选择考到偏僻的岩脚教学点。为了安心工作,前些年他干脆把远在500公里外毕节市赫章县农村的父母和妻儿接到学校来一起生活,与家人相互有个照应。

  ↑陆成文带领学生在学校后山的腊利梯田写生(2023年9月6日摄)。

  ↑陆成文与学生在体育课上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2023年9月6日摄)。

  采访那天,阳光正好。被山里的太阳晒得黑黝黝的陆成文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练习打篮球,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笑声在校园里回荡,飘得很远、很远,我默默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里的快乐与童真,奉献与坚守。

  夕阳西下,远山苍茫。陆成文护送着路远的孩子们回家,秋日暖阳照在金色的稻田上,也照亮了师生身影。透过民居的两堵墙,构成自然的相框,我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乡村黄昏最美的模样。

  ↑陆成文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经过一片稻田(2023年9月6日摄)。

  难忘教学楼前写着的那一排大字:“教育使命,立德树人。”教育的初衷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对于一名乡村教师来说,关注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防寒保暖、身心健康,更是他们肩上撂不下的责任。

  ↑陆成文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投篮(2023年9月6日摄)。

  ↑陆成文在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2023年9月6日摄)。

  七月的乌江河谷,酷热难耐。我们驱车近三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到乌江河边,专程去拜访一对摆渡夫妇。

  他们原是乌江养鱼人、渡船人,如今转产上岸,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不变的是把乌江当成自家后花园一样认真打理的奉献与责任。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村民卢锡永和妻子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摄)。

  一船,两人,三餐,四季。三十七载,风雨无阻,他们在乌江上渡船、渡人、也是渡己。

  在青山绿水间,夕阳从山头努力地探过头来,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照亮古铜色的脸庞。如诗如画的场景,让我频频按下快门,定格那劳动之美,坚守之美。

  秋水微澜,远山如黛,清江如玉。

  一人掌舵,一人撑船。那是一条神奇的小船,可摆渡、可撒网、亦可满载一船星辉。留一湾碧波,护大江东去,扮靓乌江百里画廊。

  ↑卢锡永和妻子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摄)。

  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是我今年花了半年多时间跟拍的重点采访对象,他曾经在县里的建筑工地做过多年工人。2012年,老陈回到村里,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每年可带动周边100多户乡亲就近就业。

  从2023年春天开始,我从老陈的水稻制种基地耕田、播种、覆膜、插秧、施肥、授粉,一直跟拍到秋收,用镜头记录了一粒杂交水稻制种的整个过程,也留下了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种业振兴的系统影像。

  ↑拼版照片:从左至右为2023年4月6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平整田块,准备播种;5月29日,陈良东在移栽秧苗;8月1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拿着竹竿,准备给制种水稻“赶花”授粉;8月26日,陈良东展示收获的水稻种子。

  我以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为人物拍摄主线,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宏观视觉,记录春耕稻田的阡陌交错;也通过微距镜头的微观视觉,记录一粒稻种在春夜喜雨中拔节生长的过程。

  ↑陈良东准备用于育苗的杂交水稻种子(2023年4月6日摄)。

  老陈说,一粒稻种从春播、夏管到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前功尽弃。育种就像育儿,你只有投入精力和情感,才能收获优质的稻子。

  2023年,我用脚步丈量黔中大地,深入田间地头、寻常巷陌记录那些普通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凡人微光,但凡人不凡,微光不微,光耀前程。

  回顾一年用镜头聚焦的故事和留下的瞬间,总能给人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照亮继续前行的路。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杨文斌2023年相关详细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杨文斌

编辑:邓坚、刘金海、尹栋逊、郝建伟

[责任编辑:刘昌馀 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