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自治县以花椒产业为核心引擎,通过“生态治理+ 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构建起集生态修复、规模种植、产销对接于一体的完整链条,走出一条治荒与富民并重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在花江镇坝山村,花椒种植户曾德春手持修枝剪穿梭在自家的花椒林里查看花椒生长情况,手上动作利落精准,及时修剪病弱枝丫,确保每株花椒树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健康生长。
“原来我们坝山村主要种植玉米,因为石漠化严重,所以收成一般。后来,得到政府支持,大家开始改种花椒,并把花椒管护起来,现在我种了75亩地,一年能卖一二十万左右。”曾德春告诉记者。
曾德春从2000年开始种植花椒,起初只有十余亩花椒试验地,随着政府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他逐渐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逐年扩大规模。如今,他修建了自己的花椒加工厂房,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深受收购商青睐。
“种植花椒收入还是不错的,现在我修了厂房,买了设备,买了车,生活越过越好。下一步打算把土地改良成梯地,用野花椒嫁接,把花椒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扩大种植规模。”曾德春说道。
回溯往昔,花江镇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超80%,山高坡陡、干旱少雨。为摆脱困境,地方党委、政府多方考察,发现花椒耐旱、根系发达,既能固土护坡,又有可观经济价值,遂将其定为治荒富民的主导产业。1992年起,党委、政府通过坡改梯工程搬石造地,兴建小水池解决灌溉难题,并组织干部入户宣传,带领群众到贞丰县顶坛乡、重庆江津等地学习花椒种植技术,让“种花椒能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关岭县花江镇搬石造地坡改梯工程从1992年开始,95年结束,改造了2万亩左右的坡改梯,兴修水池600多个,解决花椒在枯水季节的用水问题。”花江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任世超介绍道。
目前,花江镇通过“政府+公司+农户”模式,引进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花椒,彻底解决销路难题。全镇花椒种植面积达2万亩,带动1750户9670人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水利设施,扩大滴灌灌溉面积,加强品牌保护,申请地理标志认证,发展花椒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同时探索农旅融合,让石漠化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任世超说。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关岭自治县通过将自身喀斯特地貌特征对接国家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落实退耕还林、推进小流域治理、实施封山育林以及“十四五”期间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双重”项目等举措,让石漠化山区蜕变为生态宜居之地。近年来,关岭将乡村振兴与石漠化治理深度融合,以“光”“林”“草”“水”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石山”变“金山”,百姓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治理,关岭县石漠化面积从72855.2公顷减少到25490.1公顷,面积减少65.01%,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评为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接下来关岭将以新国发二号文件为契机,大力推进国土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乡村绿化美化、低产低效林提质改造、林下经济发展等项目,积极谋划,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和造林绿化成果。”关岭自治县林业局营林种苗服务中心工作员曾祥位表示。
张立 杨蔼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