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到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去-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5/06 11:00:10
来源:贵州日报

杨明:到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去

字体:

  近日,走进毕节市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的蜡染室,校长杨明和学生们一起以刀作笔,以蜡为墨,在布匹上绘制生动的图案。“蜡染,古称为‘蜡缬’,是我国古代印花技艺之一……”杨明对学生们说。

  这是杨明来到高锦小学任教的第2年。高锦小学是实施移民搬迁后建成的一所以苗族为主的村级完小。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教学中杨明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文化课程,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带领和协调下,学校创建了苗族文化博物馆,开设了刺绣、蜡染、芦笙等特色课程,努力发扬传承好民族文化。

  今年是杨明来到黔西的第1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他,此前曾在迪拜、杭州等地工作。2009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杨明随爱心支教团队来到黔西金碧镇瓦厂小学,开启了他的支教生涯。

  本是一年的“约定”,却在时光流转中变成从满头青丝到华发丛生的守望。2010年,杨明参加农村特岗教师招考,被录取分配到观音洞镇景山小学,正式成为当地农村特岗教师。

  “我学会的第一句苗语是‘吃饭’,每次走到乡亲家里,总是被这句温暖的问候包围。‘我爱你’是学生教会我的第二句苗语,这三个音节是我人生选择的注脚,正是因为爱,我才来到了这里。”杨明说,来到高锦小学的两年时间里,他早已和善良淳朴的学生及家长们成为了一家人。

  这些年来,杨明的教育轨迹始终朝着“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延伸,金碧镇瓦厂小学、观音洞镇景山小学、观音洞镇深度贫困村的新合幼儿园、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锦绣学校……16年间,黔西的许多乡村学校留下了他传递爱的足迹。

  不同学校的任教经历让他见证着黔西教育的蜕变: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取代了简陋的小屋,智慧课堂接续了黑板粉笔。“硬件好了,理念变了,教育环境焕然一新,教育成果的变化展现在了孩子们的笑颜里。”杨明对这些年的变化深有感触。

  “我们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就是给他们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有更美的风景。”杨明说。(记者 罗秋红)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