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经开区:民族文化进校园 团结之花开满园-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安顺经开区:民族文化进校园 团结之花开满园

2023-10-17 17:55:39  来源:安顺经开区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安顺经开区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思路、新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教育教学高度融合,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民族和谐的促进者、民族进步事业的建设者,用心用情推动民族团结进“校园”,让幸福之花开“满园”。

  在经开区洞口流民族学校的教室里,一堂芦笙演奏课正在进行,老师手把手为孩子们传授芦笙的吹奏技艺,并鼓励孩子们要多吹、多练,积极参加芦笙演奏的学习,孩子们专心听、努力练,兴趣十足。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吹芦笙的技巧,加深了对民族乐器芦笙的了解。

  安顺经开区洞口流民族学校八年级(2)班学生杨涵钰:“在我们民族学校里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苗族学生,我们各民族的同学在这里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成长,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学校在课后服务开设了一些校内特色课程,其中就有我们苗族的传统文化,如芦笙歌舞、蜡染等。我觉得这些课程让我们不仅体验民族文化魅力,还提升了我们的文化素养。民族文化点亮了校园,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非常喜欢学校为我们开设的这些课程和活动。”

  眼前,正在指导孩子们学习制作蜡染苗绣手工艺品的苗族姑娘叫张娟娟,她是经开区蜡染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课堂上,张娟娟除了给孩子们传授蜡染制作绘画技巧外,她还给孩子们讲述苗族蜡染文化知识。

  经开区蜡染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娟娟:“我作为一个文化传承者,每个周末我会免费来给孩子们上课, 传播一下我们当地的文化,所以我觉得从事这个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据了解,经开区洞口流民族学校不仅依据“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上,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上下功夫,开办了蜡染、芦笙等特色课堂,学校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进行整理汇编,合理安排课程,大力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安顺经开区洞口流民族学校教师伍丽:“学校开设蜡染兴趣小组,首先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其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重要的一点是想让我们的学生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在传授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地施教,一个课程就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孩子们迎来了“万紫千红”。课后服务的推行,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兴趣课程中发挥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安顺经开区洞口流民族学校副校长涂开贵:“洞口流民族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价值的重要途径,将民族基本知识、芦笙歌舞、蜡染、扎染等内容引入校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利用好课后服务这一平台,将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兴趣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营造富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留住民族文化根脉,培育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承者和发扬者。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才能了解它、喜欢它、使用它,才能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同样,在西航办对门小学宽敞的地戏教室里,安顺经开区地戏协会负责人葛明春作为该校的第二课堂聘任老师,正在为学校少儿地戏队的孩子们讲述地戏起源、面具制作、鼓声作用、文将武将的面具、着装区别等内容。随后,葛明春还手把手教授学生们伴着鼓点重复练习,耐心纠正不标准的动作,一个转身、一个抬脚、一个节拍都不放过。唱词音不准的地方,让学生跟着一遍一遍重复吟唱。

  安顺经开区对门小学教导主任王阳高:“学校成立少儿地戏队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地戏作为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安顺人,特别是下一代,也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把这个地戏传承下去。”

  近年来,经开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安顺经开区教育综合管理工作组副组长蒋艳辉:“经开区各中小学校积极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衔接的‘兴奋点’,让校园成为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活’起来的传统文化,吸引学生完成‘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转变。各中小学校以当地的文化资源感染学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努力营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赵振华)

[责任编辑:汪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