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一条鱼的“种业振兴”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10/24 22:11:12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岑巩:一条鱼的“种业振兴”样本

字体:

  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依托当地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通过种源保育、科技支撑和产业带动,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深秋时节,岑巩县大有镇下溪水库碧波轻荡,鱼群游弋。这里是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的核心基地,也是长江上游㵲阳河流域土著鱼类“生命家园”。

岑巩县大有镇下溪水库。(陈昆 摄)

  岑巩县大有镇下溪水库是当地种源渔业建设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重点开展以长江流域重要土著鱼类为核心的保种繁育工作。2024年,基地被认定为贵州省粗须白甲鱼省级原种场,并获两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繁育中心授牌。

  “渔业种源场良种场的建成是岑巩县继水稻制种外的又一个‘种业振兴’名片,是保护鱼类多样性与促进种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明镜说。

  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贵州分中心岑巩基地负责人杨巍,深耕鱼类保种繁育领域十余年。目前,基地已形成五种土著特有鱼类保种繁育区和以虹鳟三文鱼为主的商品鱼养殖区。虹鳟鱼养殖区经过半年多发展已初具规模,即将实现满产。

虹鳟三文鱼。(何小雨 摄)

  “目前我们经过一个周期的养殖,相对比新疆、青海的三文鱼主产区,我们的虹鳟三文鱼养殖周期大概在12至14个月,同期缩短了20至24个月的养殖周期。”杨巍介绍,目前,基地虹鳟三文鱼的产能是20万公斤,产值在1200万到1300万元之间。现在我们正在扩建60个圆形池,建成后将达到50万公斤的产能,产值在3500万元到4000万元左右。

  在商品鱼产能持续扩大的同时,土著鱼的保种繁育工作也取得了扎实进展。依托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中国水科院等顶尖机构,基地已构建起“保育—研发—推广”一体化平台,推动粗须白甲鱼、斑鳜等土著鱼实现从“保种”到“产业化”的跨越。

  “目前我们繁育的土著鱼苗种初步具备200万至400万尾,产值的话,大概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我们争取在2至3年内实现1000万到2000万尾,实现经济价值3000万元。预计在1至2年内,通过我们的深度繁育,争取能申请到国家级原种场。”提到未来展望,杨巍信心十足。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基地通过提供技术指导、供应苗种、统一销售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冷水鱼养殖,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未来,岑巩县将着力打造贵州省首个虹鳟三文鱼主产基地,让优质水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何小雨 陈昆)

【纠错】 【责任编辑:廖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