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父子兵”接力耕沃野 铺就致富新“稻”路-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8/15 15:52:47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岑巩:“父子兵”接力耕沃野 铺就致富新“稻”路

字体:

  立秋时节,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水稻制种基地迎来丰收季,这段时间成了姚涛最忙碌的时候。他既是村里的种植户,也是当地农业公司的技术员。刚刚完成自家120亩制种水稻的采收,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指导其他农户收割的工作中。

  清晨,姚涛早早来到基地,向农户讲解收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时,父亲姚本成的电话如约而至:“别忘了清仓!收割机必须清洗干净,才能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品质。”这句看似平常的提醒,凝聚着姚本成长达几十年的种植经验,也承载着一代代农人对土地的深情传承。

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水稻制种基地。(吴祥华 摄)

  磨寨村依山傍水,水源充足、土地集中、土壤肥沃,是水稻种植的天然良田。早在20世纪90年代,姚本成便开始尝试种植制种水稻。他回忆道:“那时候都是人工操作,从播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要亲手去做。”传统作物仅能满足温饱,而制种水稻则为家庭带来了稳定收入,也为他们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视野。

  在父亲忙碌的身影中,年幼的姚涛耳濡目染,对水稻制种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赶花”这一技术环节——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这份记忆,也成为他日后投身农业的初心。

  2015年,凭借多年种植经验,姚本成被当地制种企业聘为基地管理员。4年后,儿子姚涛也从外地返乡,凭借一技之长被聘请为旋耕机操作员,正式踏入水稻制种行业。

  “在外打工虽能赚钱,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姚涛说,“回家后,看到父亲还在为这片土地奔忙,我突然意识到,这里才是我真正想扎根的地方”。

  2020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姚涛流转土地120亩,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制种之路。凭借科学管理与精准技术,第一年便实现亩产干种400多斤。

  “第一年种植就有好收成,这让我充满了信心和干劲。”姚涛笑着说。

姚涛(中)与制种专家、种植户在查看制种水稻授粉情况。(吴国明 摄)

  就这样,姚涛一直在水稻制种产业上持续深耕着,种植技术也靠着一年年积累起来的经验越发成熟。与姚涛一起成长的,是岑巩县水稻制种规模逐年增加,全程机械化水平也加快推进。

  “今年,我的120亩制种水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包括耕地、播种、移栽、病虫害防治、赶花、收割等各环节。”姚涛说,从目前烘烤情况来看,产业效益还可以,预计总产值在30万元左右。

  今年,姚涛又多了一重身份,通过去种子研发中心经系统学习,被贵州金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为技术员,负责为磨寨村近700亩水稻制种基地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指导服务。

思旸镇磨寨村水稻制种基地进行机械化育秧。(李昌焯 摄)

  从儿时对父亲“赶花”场景的初印象,到如今正式接过父亲发展的“接力棒”,姚涛见证了从父辈“肩挑背驮”的传统种植,到如今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变化的是发展产业的人和工具,不变的是像姚本成和姚涛父子俩一样的种植户们,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坚守和对端稳“饭碗”的信心。

  站在机耕道上,望着眼前收割机忙碌穿梭的丰收场景,姚涛心中对未来充满憧憬:“现在有了全程机械化助力,我们发展水稻制种的信心更足了。明年我计划扩大制种规模到200亩,同时积极为更多有种植意向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人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陈昆 吴念)

【纠错】 【责任编辑:廖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