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水市的广袤乡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德高望重、乐于奉献,但凡群众家中重大事务都会邀请其来主持或调解,也是红白喜事操办中不可或缺的总管,他们被当地群众尊称为“提调官”。
如今,这一角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嬗变。依托日益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赤水市创新培育了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文明提调员”队伍。他们被赋予抵制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引领时代新风尚的重任,成为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一股关键力量。
植根民意:从“群众呼”到“群众定”
移风易俗,关键在于赢得群众真心认同。赤水市将群众路线贯穿“文明提调员”制度构建的始终。
针对长期困扰群众的滥办酒席、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沉疴积弊,赤水市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开展“文明新风建设大讨论”,秉持“请群众商议、由群众定夺、交群众推行”的原则,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在充分倾听民声的基础上,“文明提调员”志愿服务被精准定位为红白理事会的核心职能,确保工作靶向直指群众痛点。
共识的凝聚覆盖到最基层。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要求,赤水市以户为单位推选代表,层层召开村(居)民小组会议。村级党组织主动作为,详细阐释“文明提调员”的工作理念与内容,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热情,为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构筑了坚实的民意基石。
赤水市严格遵循“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原则,通过规范执行“四议两公开”(即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程序,将“文明提调员”的职责边界、行为规范等核心内容,依法依规纳入村规民约、街规民约乃至院规民约之中。这些凝聚集体智慧的规约,还被巧妙地提炼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四言八句”,让古老的习俗焕发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为“文明提调员”依法履职、规范提调提供了清晰有力的制度支撑。
锻造队伍:注重激发动能提升效能
将传统的“提调官”升级为“文明提调员”,队伍建设是核心环节。赤水市通过科学选任、有效激励和规范管理,着力打造一支值得信赖、富有活力的专业化队伍。
在选人用人上严格把关。赤水市聚焦酒席“总管”这一关键角色,严格依据“四议两公开”要求,创新实施“两推一审”机制(即支部推荐、群众推荐和支委审议),按照“有威信、有经验、有热心”的“三有”标准,公开公正地择优选任“文明提调员”,并郑重颁发聘任证书。这一流程确保了队伍“群众有认可、上任有荣誉、干事有责任”,赋予了其公信力。
在激发动能上注重双轮驱动。赤水市将“文明提调员”定位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常态化组织他们深入群众中,宣讲移风易俗政策、传播文明理念、讲述身边榜样故事。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文明提调员”的志愿服务纳入“文明积分”管理体系,积分可兑换物质奖励;定期开展优秀“文明提调员”评选活动,并将评选结果作为各类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极大地调动了队伍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在提升效能上强化规范服务。为确保工作有章可循,赤水市精心编制了“文明提调员”操作手册,明确将抵制滥办酒席、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不文明婚闹等作为核心职责,并将具体要求程序化地写入村规民约。更创新性地构建了“1+6”协同工作体系——即以1名“文明提调员”为领导者,配备酒席接待员、坐柜员、采购员、饭房员、管席员、收洗员等6类专职人员,形成职责清晰、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深化服务:源头引导与示范减负并举
“文明提调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酒席现场的规范管理,更延伸至源头预防和便民服务,力求治标更治本。
赤水市建立了严格的红白喜事报备制度,要求村民宴席办理必须事先登记报备,并分类提交如结婚证、身份证等必要佐证材料。此举旨在精准核实“办什么酒”“是否符合规定办酒”,从源头上有效拦截不符合规定的酒席申请,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文明提调员”在接到报备信息后,会迅速行动,协同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对接。根据婚宴、丧事等不同性质,分类发放告知书,引导事主签订节俭文明办酒承诺书。过程中,重点宣传食品安全要求、节俭理念,并明确提醒宴席规模(桌数)、餐标(每桌费用)以及倡导的随礼标准,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要求提醒在前、不文明现象防范在先。
为从根本上降低办酒成本和群众负担,赤水市积极推动村级民俗活动中心的建设,为村民提供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的统一宴席举办场所。在民俗活动中心举办的宴席,“文明提调员”团队全程提供专业化服务,严格执行既定标准流程,有效杜绝了攀比浪费和低俗陋习。这一举措,显著减轻了事主的经济压力(场地、人工等成本降低)和邻里间的随礼负担,真正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受益者和主角,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截至目前,赤水市持证上岗的620余名“文明提调员”,已累计规范服务各类宴席2000余场次,成功劝阻、制止了不符合规定的酒席100余场次。他们不仅是宴席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着广大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自觉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的新风尚,为赤水建设和美乡村、涵养文明乡风筑起了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堤坝。(记者 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