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十日!多学科联手“抢”回21岁重伤大学生-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7/16 16:57:15
来源: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

生死十日!多学科联手“抢”回21岁重伤大学生

字体:

生死十日!多学科联手“抢”回21岁重伤大学生

——贵阳市二医(金阳医院)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纪实

  6月10日,深夜。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的灯光骤然亮起,一辆平车载着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的小杨(化名)疾驰而入,小杨年仅21岁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两天前她骑电动车不慎撞击护栏,将她推向了生死边缘。到达医院时,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已悄然袭来:体温飙升至38.7℃,心率达180次/分,急诊CT屏幕上的影像令人揪心:消化道穿孔、腹腔脓肿、后腹膜巨大的血肿,同时还合并有右股骨干骨折、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剧烈的腹痛让她蜷缩着身体。

  一场由重症医学科吹响集结号,心胸外科、胃肠外科、骨科、感染性疾病科、药剂科等多学科精锐尽出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

  与穿孔“赛跑”,胃肠外科的90分钟生死时速

  时间就是生命!胃肠外科团队在接诊后,1小时内便完成了所有术前准备。无影灯下,主刀医师沉稳地打开腹腔,探查到的景象印证了最坏的预想:空肠破裂穿孔、横结肠浆肌层撕裂、右侧后腹膜血肿——三处致命伤!主刀医师深吸一口气,果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90分钟!精细的缝合线如同生命的丝线,穿梭于空肠的破口;横行的缝合快速修复了横结肠的浆肌层缺损;恶臭的脓性积液被彻底清除……抢时间的初步战役告捷。术后,带着4根维系生命的腹腔引流管,小杨被迅速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然而,所有人都知道,更凶险的考验还在后面……

  肝衰竭突袭,重症医学科亮出“人工肝”底牌

  术后小杨带着4根腹腔引流管转入重症医学科。转科不久,新的警报又拉响!小杨的皮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染上了刺眼的“金黄”,总胆红素在24小时内飙升!肝脏转氨酶指标却反常地大幅下降,出现典型的“胆酶分离”现象,敲响了急性肝衰竭的警钟!雪上加霜的是,她多年未愈的甲亢病史,随时可能诱发致命的甲状腺危象。而脓毒性休克的阴云,也沉沉地压了过来,面对脓毒症引发的急性肝衰竭,年轻的生命在多重打击下摇摇欲坠。重症医学科团队面临严峻挑战,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议下,没有犹豫的余地!“启动人工肝!”一声令下,“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系统迅速启动。

  全院集结!多学科联手破局生死关

  6月15日,整个医院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患者身上。由副院长向菲挂帅,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会诊紧张进行。空气凝重,每个科室的专家都眉头紧锁,分析着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病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共识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凝聚,一份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精密方案迅速出炉,立即执行!

  心胸外科在超声探头精准定位,胸腔闭式引流管迅速置入,暗红色的积血被缓缓引出,为受压的肺争取喘息空间。

  骨科精准固定,右下肢支具稳稳固定住断裂的股骨干,避免任何可能带来二次伤害的移动。

  药剂科据腹水培养结果,精准调整用药方案,狙击肆虐的感染。

  内分泌科紧盯着动态监测的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结果,药物剂量被精细调整,筑起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堤坝。

  感染性疾病科进行“人工肝”治疗,为衰竭的肝脏争取宝贵的恢复时间,过滤掉致命的毒素,成为对抗肝衰竭的核心武器。

  营养科精心设计的个性化阶梯式营养方案,先肠外营养支持,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混悬液鼻饲优化创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

  生命的曙光:十昼夜接力创造奇迹

  多学科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汇成强大的生命之河。人工肝治疗24小时后,奇迹初现!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皮肤黄染明显消退。人工肝奏效了!这无疑给整个团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紧接着,好消息接踵而至:6月16日成功撤离呼吸机,6月18日拔除胸腔引流管。6月20日,当小杨被平稳转出ICU时,胆红素、白细胞、氧合指数……这些曾亮起红灯的关键指标,都已显著改善。历经惊心动魄的10个昼夜,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这场成功的救治,其核心远不止于技术本身。它是一次学科壁垒的彻底打破,是多学科专家无缝协作的典范。在急性肝衰竭稍纵即逝的“黄金72小时”窗口期内,果断应用人工肝技术,与贯穿始终的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完美协同,硬生生为这位严重多发伤、命悬一线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年轻大学生,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条生路!

  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重生,更是医院综合救治复杂危重创伤、展现强大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的有力证明。当年轻的生命重新绽放笑容,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传递的是医学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希望与温度。(叶皓)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