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毕节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4-04-07 09:05:49  来源:贵州日报

毕节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威宁,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春播景象。连日来,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陆续种下了4000余亩马铃薯。

  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美誉的威宁,是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23年,威宁马铃薯总产量280余万吨,带动约21万户67万人增收,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马铃薯也成为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三年。这一年,毕节严格执行过渡期要求,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让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取得新成效。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防止出现返贫和致贫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动态监测帮扶是防返贫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018年,脱贫摘帽后,黔西市太来乡硐口村村民尹彦文一家五口过着稳定的日子。2019年,尹彦文和妻子接连被查出重病,家庭面临返贫风险。

  当年,通过动态监测,尹彦文一家被识别纳入脱贫不稳定户,村里也随即对其展开救助,先是将其纳入低保,帮助报销医疗费用。同时,为尹彦文购买了两头牛,每头补助了2500元。

  如今,尹彦文的三个孩子都已毕业工作,尹彦文的身体也逐渐好转,干起了养殖业。

  毕节有177.87万脱贫人口,有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了抓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毕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起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重点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预警监测,遇困即扶,动态清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源头上构筑起了返贫致贫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截至2023年底,毕节市已识别监测对象中累计落实帮扶措施10.99万项,61.25%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有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市177.86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毕节市持续壮大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等“八大特色产业”,为脱贫地区带来不竭的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毕节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核桃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安格斯牛养殖规模西南第一。威宁自治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织金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金沙县连续五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大方县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天麻交易中心。

  此外,毕节还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农民上演增收“好戏”。截至目前,毕节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6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51家、家庭农场4890家。

  位于织金县东南部的三甲街道龙潭社区,被誉为“荷叶上的村庄”,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精致温馨的农家庭院……

  居民王元敏家的小院,景观别致。“现在,大家都精心装扮自家庭院。”王元敏自豪地对记者说,“住在这里,舒服咧!”

  近年来,以“田园美、生态美、家园美、生活美”为目标,龙潭社区扎实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还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社区建设完成2.7公里机耕道建设、1000多米排洪沟、1200米观光步道、100平方米生态垂钓池,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20余盏、绿色垃圾箱360个……”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广说。

  过去一年,毕节市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好经验,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在毕节,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动力足,群众生活更美好。(记者 吴传娟)

[责任编辑:刘昌馀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