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5年 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价值更加彰显-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申遗成功5年 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价值更加彰显

2023-07-08 09:13: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7月8日电(黄勇)贵州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5年来,贵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格遵守申遗承诺,全面加强遗产资源保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价值更加彰显,大保护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惠民生的发展格局不断构成,生态化的产业链条不断健全。

  7月6日,梵净山成功申遗5周年恳谈会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举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视频致辞。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李焰,贵州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出席并致辞。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宗强,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肖时珍、任晓冬、陈浒等专家作了交流发言。梵净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尚空汇报了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5年来工作开展情况。国家林草局,贵州省直有关部门、省内其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铜仁市、松桃县、江口县、印江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穆嵘坤主持座谈会。

  专家们认为,梵净山作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其独特的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价值突出,在贵州乃至全国、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铜仁市较好处理了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为实现申遗价值最大化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日益优化,梵净山生态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及时掌握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成熟技术,对标国际标准完善保护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和遗产管理机构监管责任,引导公众参与保护,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功能,建立多方合作共赢机制,让遗产地与周边社区群众在参与保护中受益,成为遗产保护的坚定维护者。

  2018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省继“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之后的又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贵州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梵净山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濒危物种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的唯一栖息地。

  申遗成功后,2018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梵净山管理局下放铜仁市管理,调整下放5项管理权限到梵净山管理局。铜仁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梵净山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梵净山保护规划(2020-2035)》《梵净山区域乡村振兴规划》《梵净山区域旅游规划》等系列规划,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推进梵净山保护管理长效化、法治化。

  申遗成功以来,相关部门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生态移民搬迁、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强化科研监测和物种保护,完成梵净山遗产地勘界定界,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保护工作。目前梵净山拥有野生动植物7154种,其中野生动物360科2760种,植物359科4394种。更新《梵净山遗产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其中珍稀动物57种,比原名录增加13种;珍稀植物83种,比原名录增加46种。

  申遗成功以来,相关部门加强对梵净山区域水文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持续监测。目前建设水质监测点15个、河床监测断面37个、气象站10个、森林监测样地31个、红外相机监测点420个、动物视频监控系统4套;推进梵净山冷杉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启动实施梵净山植物种子资源库建设,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四个一”工程,完成新一轮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全面摸清黔金丝猴野外生境和种群结构现状,发现黔金丝猴新的野外行为活动规律。2018年至2022年成功繁育黔金丝猴幼猴三只,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投入资金200万元开展“节能改灶”项目,购置电磁炉5500余套对遗产地及缓冲区内农户全覆盖发放。五年来累计兑现公益林补偿资金1300余万元,直接受益农户2600余户。推进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2022年完成商品林赎买2800余亩,兑现资金1385.54万元。依托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打造梵净山“生态鱼、生态水、生态茶”等系列生态品牌,发展中草药和食用菌种植。

[责任编辑:王雪松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