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都匀展新卷,滔滔剑江奏强音。“十四五”期间,贵州省都匀市以“闯”的精神开新局、以“创”的劲头谋突破、以“干”的作风求实效,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篇章。
“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转型升级的时代大考,都匀以“破茧成蝶”的勇气迎难而上,用“乘风破浪”的锐意开拓前行,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健达到5.8%,固定资产投资以30%的强劲增势带动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前列。
这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让都匀成功跻身“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之列,更在贵州省年度综合考核中荣膺“第一等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镌刻着都匀从传统山区城市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的时代足迹;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凝聚着都匀人民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智慧与汗水。

都匀市秦汉影视城举办“我在都匀当明星”活动。(都匀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产业筋骨强支撑 特色体系育新机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坚实的产业支撑。都匀市紧扣时代脉搏,立足资源禀赋,精心构建起一个特色鲜明、活力迸发、韧性十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广袤的田野上,现代农业体系绽放出绚丽光彩。都匀毛尖品牌价值攀升至55.88亿元,都匀逐步构建起以“都匀毛尖”这一金字招牌为核心引领,蔬菜、生猪、肉牛、中药材等多元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1+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建设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省级农业园区,都匀有效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与规模化,持续强化产业链的延伸与补充。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建成,让都匀的优质农产品跨越山海,直供湾区市民的餐桌,成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纽带。
在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工业经济转型步伐坚定而有力。以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为主导,轻纺产业为特色的“2+1”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中,全市轻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稳居全州首位,成为工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2021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8%和4.9%,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动力。通过精准招商与精心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户,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0.3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约7%的高位,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后劲。
现代农业的高效与市场化程度,在墨冲镇良亩蔬菜基地得到了完美诠释。在基地的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正快速地将一筐筐还带着清晨露珠的新鲜蔬菜搬进等候的冷链车厢。“时间一点都耽搁不得!”蔬菜基地总经理莫德芬一边紧张地盯着蔬菜打包进度,一边对笔者说,“下午6点前必须发车,确保明天这些蔬菜就能出现在广州市民的餐桌上。”据了解,这个现代化的蔬菜基地日均生产蔬菜10吨以上,旺季时可达30吨,凭借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48小时内从都匀的田间地头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都匀农业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的生动典范。

都匀市螺蛳壳茶山。(赵匀川 摄)
城乡融合绘新景 幸福生活踏歌来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生活的改善与城乡面貌的焕新。都匀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思想,努力绘就城市宜居、乡村美丽、社区温暖的和谐画卷。
都匀重点围绕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等方面精准发力,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与品质提升。市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老城区与经开区的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区面积已达63.2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3平方米,中心城区路网密度8.54千米/平方公里。
积极探索“五个一批”系统打法推动“问题房开”处置,交房1.51万套,化解3.1万套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受益群众13.45万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是都匀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与居民幸福感的点睛之笔。目前,这一便民服务圈已在全市42个社区实现有效全覆盖,其中,龙潭社区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龙山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8个社区获评州级五星级社区。
10月19日,在都匀市文峰街道幸福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怡然自得,各得其乐:有的正跟着志愿者一起做手工,手起刀落间,一朵朵精美的手工花便在巧手中绽放;有的在棋盘上紧张对弈,精彩的棋局引人入胜;还有的则在活动室里引吭高歌,动人的歌声回荡在温馨的空间里。正在做手工的安兰英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告诉笔者:“我们这里可是2023年黔南州第一批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星级社区呢。我们住在幸福社区,生活幸福着呢!”
在广袤的乡村,振兴图景同样稳步铺开。都匀以“六有六美六提升”为主要抓手,推动村庄建设与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全市新(改)建农村户厕1.86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达100%。同时,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7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都匀市绿茵湖产业园区轻纺企业生产线。(肖伟 摄)
文旅融合绽光彩 文明新风润心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旅游是发展的翅膀。都匀市稳步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文明新风滋养城市血脉,让丰富业态点亮旅游经济。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催生了一批精品剧目和文艺作品的创作,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6平方米,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健康生活追求。
文旅融合展现出加速提升的良好态势。石板街、文峰园等承载历史记忆的传统景点,与绿博园、秦汉影视城等新兴大型景区相互映衬、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都匀全域旅游的新支撑。其中,石板街成功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东方记忆景区荣获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三线建设博物馆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秦汉影视城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彰显了文化产业的强大活力。近年来,都匀新增A级旅游景区5个,新增等级民宿4家,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4家,并成功创建1家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实现了五星级旅游饭店零的突破,旅游接待能力与品质迈上新台阶。
2021年以来,都匀市累计接待省外入匀游客高达1476.32万人次,年均增长6.18%,文旅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吸引力,成为都匀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都匀市幸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与老人温馨互动。(肖伟 摄)
绿水青山焕新颜 绿色动能乘风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匀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精心守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色,更敏锐地催生了面向未来的绿色新兴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66.1%左右,完成了低效林改造8.03万亩,退化林修复7.2万亩,森林蓄积量攀升至1199万立方米,固碳释氧能力不断增强。综合治理河长39.67公里,完成杨柳街流域煤矿废水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剑江河上游水质水环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4年位居全省中心城市第一,获生态环境部表扬。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优良率连续保持在100%。三江堰获得首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挂牌;县城及乡镇千人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同样稳定在100%,确保了市民的饮水安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至65%以上,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点赞贵州都匀剑江河碧蓝如洗,并转载了一段都匀网友拍的视频。视频中,剑江河清澈见底的河水在明媚的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一群游泳爱好者正在如碧玉般的河水中惬意畅游,动作悠闲自如,与周围的城市景观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网友纷纷留言:“这水质太惊艳了!”“没想到贵州还藏着这样的宝藏!”“一定要去打卡!”剑江河的美景,正是都匀市多年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建设绿水青山的真实写照,也是水环境治理成效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体现。
在坚实的生态保护基底之上,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正加速崛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0月11日,在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的风氢氢能(贵州都匀基地)绿氢零碳智慧园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吊臂挥舞,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个规划年产能高达10400吨新能源绿氢的零碳智慧园,将于明年一月进入试生产阶段,为都匀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绿色动能”。

都匀市貌。(赵匀川 摄)
改革创新破壁垒 聚势赋能促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都匀市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化解一批矛盾困难、突破一批瓶颈制约,在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势能。
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都匀先后承接并扎实推进了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等14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都匀经验”:探索“潮汐摊位”管理新模式发展城市夜经济等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全州得到推广;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改革推动都匀市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入选“十四五”期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马尾村“村企融合”发展的成功做法入选中组部案例选编;“益林贷”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入选国家82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一站式”联动解纷工作法、涉案财物集中统一管理做法先后获得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等国家部委肯定;“六有六美六提升”经验入选贵州省乡村振兴优秀创新案例;构建集团化办学“1+1+N+N”模式和“531”管理体系推动都匀市获评全省首批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县。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都匀锐意创新。其中,创新打造“企业之家”升级版,深入推进招商服务“一件事”改革深受企业家的好评。贵州百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曙红到黔南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之家”办理营业执照新增经营范围业务后,全程体验让他赞不绝口:“现在的政府服务太专业贴心了,服务专员不仅主动将招商服务手册送上门,还提供全程协办、代办、上门办,真正实现了保姆级全流程无缝衔接服务,简直解决了我们企业的后顾之忧。”
民生福祉增温度 幸福答卷写担当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匀市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推动各项民生工程落实落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通过打造“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获得了“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称号”、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二等奖、“贵州省劳务品牌”等荣誉。同时,通过“培训+就业”闭环服务等系列稳就业、促就业措施,不断强化就业保障,“十四五”期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11万人,确保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教育服务能力实现稳步提升。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等措施,累计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880个,新增小学学位9045个,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学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都匀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完成了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等一批重点医疗项目的建设,并完成了10个乡镇卫生院的提质改造工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建成龙潭、虹桥等6个社区综合型嵌入式养老机构,全市养老床位数量达到1089张,养老机构入住率63.5%,高于全国、全省15个百分点以上;乡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已达到100%,实现了区域性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为市民提供了坚实的养老和医疗保障。
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推进了13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提质改造,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共同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从智能织造的轻纺园区到茶香四溢的生态茶园,从直达湾区的蔬菜基地到科技赋能的数字创意产业园,从温暖祥和的社区生活圈到高效便捷的“企业之家”,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到碧波荡漾的剑江河……都匀正以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以人为本的执政情怀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将宏大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实为一项项具体的产业突破、一处处细微的环境改善、一次次贴心的服务升级。一条条坚实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共同勾勒出都匀发展的壮阔图景与温暖底色。
“十五五”时期,都匀市将立足全国、全省、全州发展大局,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和省州发展布局,扣准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梁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