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0月25日电 近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薇镇管理总站管护人员在野外巡护中,意外发现一种背部带土黄色斑点的有尾两栖动物。经专家鉴定,该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贵州拟小鲵,这是梵净山范围内首次记录到该物种,至此,梵净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更新为81种。

管护人员在野外巡护中。新华网发(张金发 摄)
“当时我们3人正在海拔2100多米的区域巡护,在水沟旁拨开厚厚的草丛时,突然看到一只背部带土黄色斑点的小鲵,和平时见到的物种不一样,赶紧拍照、记录位置后就退到一旁,怕惊扰到它。”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薇镇管理总站站长张金发回忆发现过程时仍难掩惊喜。

贵州拟小鲵。新华网发(张金发 摄)
随后,管护人员将拍摄的照片和测量的基础数据提交给两栖动物专家李仕泽教授。经过细致鉴定,李仕泽确认该物种为贵州拟小鲵(Pseudohynobius guizhouensis)。他说:“通过观察体长、肋沟数量、体色等关键特征,再结合形态学比对,我们确定这是贵州拟小鲵——它的尾长小于头体长、每侧犁骨齿有12-17枚,背部紫褐色带土黄色斑点的体色也很典型。”李仕泽补充道,该物种成体在非繁殖期远离水域,多生活在阴湿的枯枝落叶层中,“隐蔽性极强,野外发现难度非常大,这次在梵净山的记录,对研究其分布范围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贵州拟小鲵隶属小鲵科拟小鲵属,雄鲵全长176.0-184.0mm,雌鲵全长157.1-203.4mm,常栖息于海拔1400-2100m的山区,幼体多见于山溪回水区域。因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它还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受危等级为“濒危(EN)”。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景。新华网发(朱子立 摄)
“贵州拟小鲵在梵净山的发现,不仅更新了区域物种多样性记录,更印证了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任晓丽表示,下一步会划定该物种的核心栖息地,增加巡护频次,同时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监测调查,通过科普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它,推动全社会参与保护,让这些“神奇生命”在梵净山长久栖息。(朱子立 熊丽娟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