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黄平县重安镇马场村种桑养蚕项目基地生机盎然。养蚕房内,工人推着满载桑叶的推车来回穿梭,将叶片均匀铺撒至蚕床,雪白蚕宝宝埋头啃食的“沙沙声”,成了东西部协作的“共富序曲”。
走进宽敞明亮的养蚕房,工人们推着满载鲜嫩桑叶的推车穿梭于蚕床间,身姿矫健、动作娴熟。他们或站在喂养设备上,有条不紊地将叶片均匀铺撒至蚕床。白白胖胖的蚕宝宝们大快朵颐,沙沙声中,饱含着村民对丰收的殷切期盼。
“我在这里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采桑叶、喂蚕,能在家门口上班,我很开心。”工人王有英笑容满面地说。而工人王明翠则利用周末时间兼职,她说:“我平时在学校给师生做饭,周末还可以来这里做兼职,又多了一份收入,日子更有盼头了。”如今,基地已吸纳30余名像她们这样的村民,实现全职或兼职就业,种桑养蚕产业俨然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基地内繁忙有序,养殖户家中也是热闹非凡。在榔木村养殖户唐光成家中,技术人员正耐心细致地传授科学喂养技巧。“你看,这些桑叶铺得不均匀,厚的地方太厚,薄的地方太薄,会影响蚕宝宝生长。”贵州苗丝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正霞在现场指导。唐光成满怀欣喜地分享:“我去年刚种下桑树苗,今年开始养蚕,这已经是第5批了,前几批每批都能收入4000到5000元!”
据了解,马场村种桑养蚕项目基地是黄平县重安镇借助粤黔协作东风打造的特色产业。基地创新采用“统一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模式,为农户吃下“定心丸”,成功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发展。
朱正霞介绍,自2024年项目启动以来,累计获得粤黔协作帮扶资金356万元。有了资金支持,基地新建了近4000平方米的大蚕房、收茧房,引进了先进自动化养蚕设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今年已完成7个批次的养蚕,第8批次正在饲养中,产值更是从去年的10万元飙升至今年的50万元!”
从一片桑叶到一粒蚕茧,从一个基地到一群农户,粤黔协作的强劲东风,让重安镇种桑养蚕产业蓬勃发展。这不仅激活了土地的无限潜力,提升了产出价值,更让众多村民在家门口捧起“绿色饭碗”,朝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目标阔步前行,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杨舒悦 潘柄戎 向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