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博会的舞台上,每年都不乏令人惊叹的“黑科技”。它们从聚光灯下走向实际应用后,命运各不相同。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却深刻重塑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贵州电网的无人机巡检技术,正是这样一个从数博会亮相、并持续进化直至彻底改变电力巡检模式的鲜活样本。
回顾2017年数博会,无人机对公众还是新鲜事物。贵州电网首次公开展示了无人机巡检的初步应用,在当时已属前沿。但那时的无人机作业,更像是一场“空中杂技”:需要专业的飞手手动操控,飞机在空中全凭飞手的经验避障、定位、拍摄,对人员的技能要求极高,且效率有限,是载人直升机巡检和人工地面巡检之外的一种“补充手段”。
“最初更像是‘尝鲜’。”南方电网公司贵州智能作业中心智能作业部副总经理谢春回忆:“飞机很金贵,飞手更金贵,飞一次心惊胆战,生怕炸机(坠毁)。检查一基铁塔,要起飞降落好几次,电量、天气、信号都是制约。”
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随后几届数博会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2018、2019年,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在数博会上成为焦点,贵州电网的无人机巡检也开始步入“智能化”快车道。
从“手动挡”到“自动挡”:机库的诞生与自动驾驶的普及
最大的变化是从“手动飞行”到“自动飞行”。通过引入自动驾驶技术,巡检人员只需在后台规划好航线,无人机便能自主起飞、按照预设精准飞行、自动采集高清影像和红外数据、然后自主返航降落。飞手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任务指挥官”,一人可同时监控多架无人机的作业状态。
与此同时,为解决山区无人机起降难、续航短的问题,一座座专用的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巢开始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作业。这些机巢如同无人机的“无人值守加油站”,能自动为无人机充电、存储和数据回传。工作人员在几百公里外的南方电网公司贵州智能作业中心无人机远程监控室,就能一键下达任务,无人机从深山的机巢中自动出勤,彻底解决了过去人员必须抵达现场的痛点。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数据驱动的智能运维体系
2024年后,贵州电网的无人机应用再次跃升,从单一的飞行平台进化为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数博会上亮相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被深度应用。无人机巡线产生的海量高清图片和视频,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销钉缺失、绝缘子破损、金具腐蚀等各类缺陷,识别准确率超过90%,远超人眼效率。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和维修建议,推动运维模式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变革,极大提升了运维精益化水平。
“过去我们是用脚丈量线路,用望远镜看。后来是跟着无人机跑。现在,我们是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和模型,指挥无人机去干活。”南方电网公司贵州智能作业中心谢春深有感触地说。
从“演示demo”到“全省覆盖”:规模化应用见证实效
七年间,变化是颠覆性的。贵州电网已实现全国规模最大的山区无人机自主巡检网络之一,无人机年巡检里程从2017年的初步尝试,增长至如今可覆盖全省4.9万公里输电线路。
效率的提升更为直观。一基铁塔的精细化巡检从原来人工需要1-2小时,缩短至无人机全自动作业仅需5-10分钟。安全风险大幅降低,人员无需再冒风险攀爬高山铁塔。综合巡检效率提升超过8倍。
回顾历届数博会,许多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贵州电网的无人机之路证明,真正的“黑科技”并非停留在展台上的炫酷演示,而是能扎进泥土,解决实际痛点,并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最终成长为驱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如今,贵州的群山之间,无人机的嗡鸣已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新时代背景音,一座座智能机巢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标志着贵州电力巡检已全面迈入智能化的新阶段。(王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