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一条蜿蜒的公路穿山而过,连接着村庄与外面的世界。这条路的背后,凝聚着一位退伍老兵的心血——他叫张连朝,今年68岁,曾是一名甘于奉献的国家干部,更是一位十年如一日资助家乡学子的“助学爷爷”。
从军人到公仆:牵头修路,心系家乡
1957年,张连朝出生在官宅村,那时的村子几乎与世隔绝。村民外出,要么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要么冒险乘船渡河。“小时候,我亲眼见过乡亲们为了赶集,凌晨三四点就打着火把出发,走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回忆往昔,他的语气里仍带着心疼。
1976年,19岁的张连朝参军入伍,在昆明某部队服役十年。军旅生涯磨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责任”二字的重量。1986年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德江县公安局工作,后来又担任潮砥镇人大主席。职位变了,但他对家乡的牵挂从未改变。
“要想富,先修路。”在任期间,他多次向上级争取资金,并动员村民投工投劳。经过数年努力,一条通往官宅村的公路终于贯通。通车那天,村里老人摸着平坦的路面,激动地说:“这辈子终于不用再走泥巴路了!”
路修好了,但张连朝并未停下脚步。他深知,修路只能解决“走出去”的问题,而教育才能让家乡真正“走得更远”。
十年助学路:微光成炬,照亮未来
2015年,张连朝做出了一个决定:自掏腰包,设立助学奖励金。他的标准很简单——所有在官宅小学就读的学生,每个年级期末考试前三名的孩子,每学期奖励50至150元;考上重点高中的奖励500至600元;考上一本大学的奖励600至1000元;985高校的奖励2000元。
“钱不多,但我想让孩子们知道,读书是有价值的,努力是会得到肯定的。”他说。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十年来,他累计发放助学金10万余元,惠及学生近百人。对于一个普通退休干部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人曾开玩笑说:“老张的退休金,一半给了孩子,一半给了村里的学生。”
“张爷爷的奖励,是我坚持的动力。”张治是受助学生之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几乎每年都能拿到张连朝的奖励。“第一次拿到100块钱时,我高兴得睡不着觉。”这个16岁的少年回忆道,“不是因为钱多,而是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了。”
如今,张治的成绩稳居年级前列,今年也如愿考上德江县重点高中第一中学强基班,得到了张爷爷奖励的800元。他说,张爷爷的鼓励让他明白,读书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回报家乡。“非常感谢张爷爷这么多年的关心和帮助,我将带着希望,继续努力学习,以后也要向张爷爷一样,去帮助回馈更多的孩子。”
有人问张连朝:“你自己也不富裕,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他笑了笑说:“我当过兵,也当过干部,国家培养了我,我总得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孩子们有出息了,家乡才有希望。”
十年,足以让一棵树苗长成大树,也足以让一颗善心的种子生根发芽。张连朝多次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可正是这样的小事,汇聚成改变乡村命运的力量。
微光虽弱,却能照亮前路;坚持虽难,却能改变命运。张连朝用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位退伍老兵、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