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新生记:司法+科研,给鱼儿“开挂”啦!-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7/31 17:29:24
来源:赤水市融媒体中心

赤水河新生记:司法+科研,给鱼儿“开挂”啦!

字体:

  雨后初晴,赤水河面碎金跃动。7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赤水河站),科研助理孔秋宏清洗鱼池,水流轻响,鱼影穿梭。

  不远处,赤水市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王鑫正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交流司法培育池鱼况——司法蓝与科研白在青山绿水间交汇,一条守护生命的新路径正悄然铺展。

在赤水河站,科研人员护鱼进行时。(张浪 摄)

  长江鲟重归自然:一场生命奇迹的诞生

  今年四月,赤水河干流见证生命史诗: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野外灭绝”的长江鲟,竟在赤水河干流通过人工选择适宜生境,辅以引流和生态水文调度,首次实现了人工投放长江鲟亲本野外自然产卵并孵化出苗。“这是从人工保种迈向自然种群重建的历史性突破。”刘飞言语中难掩激动。“长江鲟野外孵化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水域生物多样性恢复注入强心剂!”

在赤水河站,赵全才喂鱼。(张浪 摄)

  捕鱼人变身护鱼人:江河新生的民间注脚

  赤水河畔,55岁的老渔民赵全才抚摸着船舷憨厚一笑。三十年风浪生涯,在2016年赤水河全面禁渔时画上句号。“交出渔船钥匙那晚,我在码头坐到天亮。”命运的转机在2022年到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招募熟悉水情的渔民助力科研,老赵从“捕鱼人”转身为“护鱼人”。如今他驾船护航科研监测,妻子张德琼则在观测站操持后勤。

  这两天下大雨,按照经验,船出不去,老赵也不闲着,去喂养人工驯养池的鱼。谈及亲历长江鲟野外孵化成功,他眼中闪动着光彩:“禁渔后,我们转产上岸,赤水河的生态和水质越来越好,鱼种多了,看着它们自在游弋,心头暖啊。”老赵一家的转身,正是赤水河生态复苏最鲜活的注脚。

  司法科研深耦合:守护生命的制度创新

  生命复苏交响曲背后,是司法力量与科研携手的深度协奏。

  2020年8月,赤水市人民法院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成立。去年,赤水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赤水市人民法院判处黄某、陈某有期徒刑外,并责令其连带赔偿235026元生态修复金。这笔款项通过“司法认领”机制,直达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鱼苗培育系统。

在赤水河站,赤水市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和刘飞(右一)护鱼进行时。(张浪 摄)

  据悉,赤水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环境司法+科学研究”全新路径,2023年8月,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赤水市人民检察院、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协作,签订《长江上游(赤水河)珍稀濒危水生物种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全国首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开创性地建立环资案件裁判结果“司法认领”机制——判决资金精准注入珍稀物种培育、科研设施建设等修复项目。确保修复过程中资金使用、项目推进得以有效监督,解决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修复的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问题。

  当非法捕捞的赔偿金化作人工鱼巢、增殖放流的希望工程,司法的威严与科研的精准在赤水河畔实现最动人的共振。

  数字见证河新生:百姓心中的生态答卷

  最新监测报告诉说着赤水河的重生奇迹:禁渔以来,繁殖鱼类从31种跃升至40种;珍稀胭脂鱼年均发现量从3.4尾激增至32.8尾;

  消失多年的红唇薄鳅、鳗鲡重现身影……

在赤水河站,刘飞带领科研助理护鱼进行时。(张浪 摄)

  冰冷的数字正转化为沿岸百姓温热的话语:“赤水河头下滩那里能看到好多鱼呀!”“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样了,禁渔真有效!”作为土生土长的赤水人,赤水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梁玉金参与生态保护倍感自豪。

  人与鱼和谐共生,成为赤水河畔最动人的风景。

  暮色浸染河面,司法利剑斩断生态破坏之链,科技之翼托起物种方舟。这条见证历史转折的河流,以鱼群重聚为符,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解的新篇章。赤水河的故事证明,当法治的坚定与科学的智慧携手,纵然濒危的生命亦能重获奔涌向前的力量。(张浪)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