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三都县9.636万亩水晶葡萄迎来丰收,连绵起伏的群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当地通过发展特色水晶葡萄产业,将石漠化荒山变为“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石山变果园、劣势转优势”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创造了“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农业奇迹。
走进三都县普安镇前进村,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成片的葡萄架整齐排列,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晶葡萄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在山上种包谷没增产,后来种这个水晶葡萄收成好多了,生活也变好了。刚开始种平地,后来种在了高山上也很好,我们就都拿高山来种,这一片全部种完。”水晶葡萄种植户杨昌英说。
三都县地处云贵高原,山多地少,传统农业发展受限。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政府与农业专家反复调研,发现县域内山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特点适宜水晶葡萄种植。当地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在荒坡上“凿石挖坑、背土填缝”,逐步发展起水晶葡萄产业。
“以前我们就种一点在平地,刚开始不晓得高坡能不能种,我们也不敢种,后来政府支持和指导我们,现在高坡都种起来,收成好很多了。”水晶葡萄种植户莫福久说。
最初很多村民都和莫福久一样有些顾虑,三都县便组织技术团队驻点指导种植。如今,莫福久家的20余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果实。近年来,当地政府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让葡萄藤“爬”上了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目前,水晶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9.636万亩,是全国水晶葡萄单品类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被誉为“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中国葡萄・第一奇迹”。
2022年“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农业专家帮扶团队深入调研,为当地量身定制“水晶葡萄产业提升计划”,提供种苗优选、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全链条技术支持,彻底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
“我们通过一些绿色措施来达到防病防虫的一个效果,主要通过清除病残体,到达清洁土地,控制病虫的初始发生量。我们还有通过大力推广避雨设施和果实套袋来到达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也抑制了病原的传染。”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龙慧说。
7月23日,在三都县普安镇水晶葡萄种植基地,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三都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组织开展的水晶葡萄现场测产活动传来喜讯:经专家组实地测算,当地示范种植的优质水晶葡萄品种在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的基础上,最高亩产突破6000斤,品质和产量得到“双提升”。
“我们这边葡萄品质还可以,拿去街上零售5块钱一斤左右,老板来现场批发两块七到三块,价格还可以。”水晶葡萄种植户李五四说。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都县结合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葡萄节”“采摘游”等农旅融合项目,推进葡萄产业“接二连三”,发展葡萄旅游,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现已建成观光葡萄长廊10公里,观光亭3个。每年水晶葡萄成熟季节,省内外的游客都会闻讯而来,摘葡萄、品葡萄、观葡萄,一起见证“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奇迹。
“三都水晶葡萄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2025年预估产值突破5个亿,覆盖5万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三都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洪涛说。
从荒山石岭到硕果累累,三都县用一颗小小的水晶葡萄,串起乡村振兴大产业,书写了山地农业的绿色奇迹。在这片曾被认为“不宜耕作”的山地上,水乡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新画卷。(陈明珠 余胜 王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