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赤水市与珠海市金湾区、珠海经开区先后建立协作关系以来,通过“人才共育、文化共兴、生态共融”三大路径,推动人才、文化、景观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协作赋能、全域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国家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
经验共享,夯实人才根基。自赤水与金湾、珠海经开区协作以来,通过干部交流培训、跟岗学习、专技人才派遣,夯实人才根基建设,多维培养赋能发展。干部队伍培养。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干部232人,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8期,选派科级干部和村干部20余人到结对地区跟岗学习。学习覆盖基层治理、文旅融合、历史文化保护等核心领域,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专技人才培养。依托珠海医疗和学校等优质平台,培养专技人才52人。受益群众万余人,受益学生4000余人,学生知识和认知范围得以拓展,为学生发展注入动力。经验共享机制。总结推广“干部+专技人才”联动培养模式,形成“理论+实践+本土化”课程体系,在两地协作的基础上,促使干部人才高效发展。
丙安红-军团陈列馆。
深挖底蕴,打造精神标识。赤水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打造精深标识,东西部协作资金精准滴灌,聚焦“竹、红、遗”三大领域,协作资金直击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短板。助力“中国竹都”名片打造。金湾区投入协作资金299万元,用于竹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整合竹产品交易、展示、研发功能,开发竹编工艺体验、竹主题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旅结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给予“红色文化”发展支持。丙安镇为中国传统村落,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称。拥有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素有“明清建筑活化石”“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称,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为助力红色文化发展,金湾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万元,用于丙安镇乡村旅游带动传统村落配套项目,有效带动红色旅游产业链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红色资源”向“红色经济”转化。走好“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曾氏晒醋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醋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赤水市代表性产品之一。金湾区投入协作资金400万元,用于曾氏晒醋营销中心建设,打造集产品展销、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营销中心1700平方米,以曾氏晒醋为核心,打造“传统酿造文化现场教育基地”和“赤水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研学基地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课程体系,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传承”。
农文旅融合,提升人居环境。赤水市以“景区引流、乡村承接、环境赋能”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通过5A景区联动与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与人居环境品质双提升。打造“景区+乡村”经济生态圈。依托赤水丹霞5A级景区年接待210万人次的游客流量,构建“核心景区引流—乡村旅游消费—农户参与增收”闭环。金湾区投入协作资金275万元,在景区所属乡镇新建产业路、新建竹原料切片厂、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聚力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以来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239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项目内容包含房屋风貌提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庭院与道路整治,项目覆盖旺隆镇、葫市镇、元厚镇、宝源乡、两河口镇5个乡镇,惠及农户一万余户。同时,结合红色文化、当地民居风格,避免“千村一面”,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还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让村民参与民宿经营、庭院经济、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