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惠水:蹚出乡村“花样”振兴路-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17 18:05:18
来源:新华网

贵州惠水:蹚出乡村“花样”振兴路

字体:

  新华网贵阳7月17日电(卢志佳)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通过培育“种植+旅游+电商”全链条发展的鲜花产业,蹚出了一条乡村“花样”振兴路。从田间地头的花卉种植,到美不胜收的花海观光,再到直播间里的“花式”销售,惠水县“花经济”方兴未艾,2024年全县花卉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

  好山好水育出“好花红”

  “好花红哎,好花红呦,哪朵向阳哪朵红哎……”这首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唱出了惠水县好花常开的美景。盛夏,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桔乡花海山体公园内,800亩绣球花姹紫嫣红、层层叠叠、依山怒放,宛如一幅瑰丽多彩的油画。

  惠水涟江花海内种植的绣球花盆栽。新华网发(陈青阳 摄)

  惠水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8℃,且雨量充沛,这些都为花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气候条件,惠水选择高山杜鹃、药用百合、油菜花、绣球花等作为主要品种进行发展。

  “土壤好,种苗也得好,热天不能打农药,还得随时关注病虫害,浇水时不能一个劲往根里灌,这样花才开得好,只见花朵不见叶子。”当地绣球花农杨文分享着种植经验。

  为提升花卉产业技术含量,惠水县政府定期组织技术讲座,请专家手把手教花农测量土壤酸碱度、调配营养液、防治病虫害,还开展了种植培训班,邀请花卉企业技术员传授育苗、水肥管理、采后保鲜等鲜花种植相关知识。县政府还出台了低息贷款、温室建设补贴、花卉产业专项基金等扶持政策,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游客在惠水县好花红村桔乡花海山体公园游玩。新华网发(徐雁 摄)

  为克服花卉种植的季节性问题,桔乡花海的200亩鲜花种植基地引进了智能温室技术和抗寒品种,努力实现反季节花卉栽培、延长花期。如今,品质优良、存活率高的“惠水苗”已成为花卉市场的抢手货。

  人面花海相映红

  2至3月,是惠水九龙油菜花田最佳的观赏季节。这里的油菜花随海拔落差形成300多级天然“阶梯”,从山脚到山腰,金色花浪层层递进,最高处的观景台可同时看到山脚的布依族木楼、山腰的花田、山顶的云雾三重景致,美不胜收。

  5至7月则是绣球花的盛花期。沿着桔乡花海山体公园绣球花园蜿蜒的赏花小径、高空观赏台和多个打卡点,游客可多角度、沉浸式感受绣球花的热烈奔放。

  惠水县好花红村桔乡花海山体公园内绽放的绣球花。(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太美了!实在是赏心悦目,像进入了仙境。”贵阳游客杨新琴赞叹道,“一定要向家人朋友推荐,还会再来”。

  目前,好花红镇的四季赏花经济已逐步形成。春天,游客可以欣赏油菜花与樱花的烂漫;夏日,绣球花、荷花与向日葵令人目不暇接;秋天,三角梅与菊花又将大地染得五彩斑斓;到了冬季,山茶花依然傲然绽放。

  游客在惠水县好花红村桔乡花海山体公园游玩。新华网发(徐雁 摄)

  惠水还打造了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惠水花卉产业园”,为游客送上一场梦幻的鲜花之旅。透明化生产区内,游客可以观察花苗在营养液中萌发,见到鲜花按开放度智能分级,见证鲜花如何穿上保鲜膜,还可以在专业花艺师指导下制作绣球花环、永生花相框,体验萃取鲜花精油、DIY调制专属香水等。

  2024年,好花红镇凭借“赏花经济”成功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5100万元。

  好花开进千家万户

  “家人们,绣球花新品种,今天福利价只要39块9!”贵州惠水合生花境园艺有限公司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龙芸熟练地展示着盆栽,她轻轻掰开一团花球给观众看特写镜头:“3号链接的红宝石灯塔绣球花,特点就是花球大,耐低温、耐暴晒!”

  主播龙芸在抖音直播间卖花。(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弹幕不停滚动:“广东能发吗?”“苗子耐寒吗?”她边回复边指引观众购买,短短20分钟就达到百笔订单。

  龙芸介绍,惠水花卉的名号越来越响了,尤其是绣球花格外受欢迎,盛花期一天得播好几场。“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过万,单日成交额最高达58万元,单账号月平均销量超15万单,绣球花直播销售能做到全国前茅。”龙芸说。

  产业园分拣中心内,工人们同样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按照订单给花苗“穿”上苔藓保水层、透气膜、定制纸盒“三层防护”,有的花朵比较娇嫩,还需要特定的卡纸来固定,以此确保运输途中完整性,让顾客收到满意的商品。

  花农在分拣中心打包盆栽花。(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惠水的“互联网+花卉”产业蓬勃发展,主播们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搭建“惠水花卉”电商平台,将优质花苗、盆栽和鲜切花销往全国各地。而花卉的采摘、打包、发货需要大量劳动力,每到销售旺季,打包发货的忙碌场景成为当地的“新常态”,乘着电商的东风,花农们每月平均收入增长约3000元。目前,当地参与花卉产业的产业工人已近万人。(参与报道:陈青阳、李温柔、勾盼)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 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