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大力实施“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
聚焦整合,五级体系高效服务群众
7月6日,遵义市汇川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佑工程”团队的专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公益筛查。针对确诊病例,专家现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开通“当日确诊、次日转诊”绿色通道,最大程度缩短了患儿的救治等待时间。
这样的先天性心脏病公益筛查活动,得益于遵义市正在加速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据了解,“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世界卫生组织在双年度项目合作框架下设立的项目,遵义市是入选该项目的9个城市之一。今年6月,项目第三次技术专题活动在遵义举行。
通过构建层级清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运转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遵义正以整合促高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遵义以“市优、县强、乡活、村稳”为路径,建成3个城市医疗集团、2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5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形成县级医院、县域次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院区、村卫生室五级医疗服务体系,促优质资源下沉。
资源“沉下去”,服务“活起来”。凤冈县14个镇(街)卫生院配备的“流动医院”车辆,载着便携设备穿梭于村寨,将义诊、体检、慢病管理送到村民家门口。7月初,琊川镇朝阳村行动不便的王奶奶血压异常,感到头晕,电话联系卫生院后,流动医院医生迅速上门随诊。
习水县创新“1234”慢病管理模式,构建起县乡村慢性病防治一张网,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治疗率,降低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提升了人均预期寿命。
整合型体系需医保协同支撑。今年初,遵义市民政局、遵义市医保局联合印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从市级专项资金中划拨900万元,按每人30元的标准资助全市30万在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保。该项目是贵州省范围内的首次实施,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众就医负担。
跨省就医结算的痛点也在打通。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为2名成都市骨髓移植术后患儿完成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面对患者异地报销的难题,医院医保、信息、结算多部门联动,高效对接两地医保局,最终实现患儿家属“零跑腿”全额结算。
高效协作,分秒必争开展救治。6月14日,务川自治县黄都镇卫生院,一名42岁女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依托“心电一张网”系统,她的心电图立即传至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根据病情,医院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在转诊手术中,患者突发险情,通过贵州航天医院与县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协作,成功稳定心律并植入支架,让患者转危为安。
此外,信息共享有效破除了重复检查的壁垒。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遵义建成覆盖全市4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系统。涵盖血液、影像等15大类43项检验、12大类391项检查项目,在医疗集团、医共体内部及同级医疗机构间广泛互认,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提升了诊疗效率。(记者 程佩佩 吴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