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安顺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梁涛,通过“组团式”帮扶项目入驻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三科(神外、脊柱外、胸外),开启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他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用专业与热忱,带领科室在技术水平、人才储备、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理论筑基,强化临床思维。梁涛初到科室时,面对团队手术经验不足的困境,他选择从基础“筑基”,倾力打造系统性培训体系。一年来,他组织开展专题培训16次,围绕脊柱骨折、退行性疾病、肿瘤等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策略进行深度剖析,让跟学人员深入了解外科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为团队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他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会12次,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不同病情下的手术决策和操作细节,帮助学员建立临床思维闭环,准确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战练兵,锤炼手术技能。脊柱外科的医生,手里握着的是患者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为打破“理论强、实践弱”的僵局,梁涛创新采用“模拟训练+实战跟台”模式,先借助模拟器强化手术操作规范,最后再带着学员跟台实操。通过50台的手术示教,三名跟学人员逐步掌握椎间融合术、脊柱内固定术、常见脊柱疾病等核心技术的操作要点。学员汪志国在梁涛指导下,独立完成PKP手术2例、骨折内固定术5例,自主完成7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保守治疗决策,并全程观摩3例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手术,团队技能水平显著提升。此外,梁涛引入手术视频复盘机制,组织观看并分析手术视频,讨论手术中的关键步骤和潜在风险,使团队手术精准度与协作效率大幅提高,手术并发症率明显下降。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技术破局,引领学科升级。为突破技术瓶颈,梁涛积极推动硬件升级,引进脊柱内镜等先进设备,并主导开展脊柱内镜下颈椎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术1例、脊柱内镜下腰椎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术2例、椎间孔镜下侧路椎间盘切除术3例,相比传统的大切口开放手术,脊柱内镜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定位精准、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治疗费用较低等显著优势,为脊、腰椎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新技术新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本地区脊柱微创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我院外三科诊疗水平正式迈入精准微创治疗的新阶段。目前,椎间孔镜下侧路椎间盘切除术的新技术项目已成功申报。
梁涛不仅专注于手术台上的指导,更着眼于科室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教学查房过程中,他一边为患者进行诊疗,一边向跟学人员传授临床经验与诊断技巧,让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在科室管理上,他制定了科室发展培训计划,完善科室管理体系,每月组织核心制度培训及医疗质量控制总结会,一对一指导临床医生规范病历书写,并每周对书写病历进行检查及点评,他还建立了跨学科协作机制,让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在科室中得到应用,有效提高复杂病例的治疗成功率,促进了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薪火相传,书写帮扶新篇。从理论授课到手术台前的言传身教,从疑难病例讨论到前沿技术临床应用,梁涛始终秉持亲力亲为的态度,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全面推动我院脊柱外科人才梯队建设。通过系统性带教,梁涛医生不仅帮助科室建立起能够独立开展复杂手术的技术骨干团队,更着重培养了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范式。学徒们纷纷表示:“梁老师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手把手教学模式,他在手术关键节点引导我们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在病例讨论中培养多维度分析能力。现在我们面对复杂病例时,能够快速定位核心问题,制定出兼顾安全性与创新性的治疗方案,这种临床决策能力的提升是最宝贵的收获。”这种“既授术更传道”的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团队”的建设目标。
大爱无疆情义长,组团帮扶铸脊梁。一年来,梁涛以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为课堂,以手术台为实践场,从手术操作的精细要点,到复杂病情的诊疗思路,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骨科医生。如今,他播下的“技术火种”已在基层生根发芽:年轻医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患者转诊率下降。在这场帮扶接力赛中,不仅让无数脊柱疾病患者挺直脊梁重获新生,更如同深埋的良种,在基层医疗的土壤中积蓄力量,未来必将绽放出守护全民健康的繁茂之花,为健康贵州战略注入生生不息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