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作为黔、湘、渝交界的“黔东北门户”,全国五个最早的苗族自治县之一,松桃以3409平方千米土地承载74万名群众的安居乐业之梦。这里山峦叠嶂、民族交融,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7个民族世代聚居,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使得社会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如何织密平安网、筑牢基层治理根基?松桃用“一站式”综治中心交出答案——让矛盾纠纷化解止于“一扇门”,群众诉求解决“最多跑一地”。
一扇门:解忧纾困止纷争
走进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2200平方米的空间内,汇聚了法院、公安、人社、妇联等十余个部门,形成“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机制。从家庭矛盾到经济纠纷,从邻里争执到劳资争议,群众只需踏进“一扇门”,便能找到化解难题的“金钥匙”。
今年3月中旬,独居老人田大爷因邻里噪音多次投诉无果,情绪激动来到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中心启动“民生诉求快速响应通道”:法律服务中心协助取证,警调对接室上门劝导,社区同步开展心理疏导。问题解决后,综治中心持续跟进,为老人对接养老服务资源。老人感动地说:“不仅解决了噪音,还温暖了心窝!”
近年来,松桃自治县坚持“党委主责、政府主抓、政法主战、部门主建、基层主防”,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和场所设置标准化、部门入驻规范化、机制运行规范化、督办落实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的“五化要求”,持续以创新精神和实干姿态加强综治中心工作。
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采用“登记受理—分类流转—跟踪督办—评价回访”标准化流程,确保每项诉求“有人管、依法办”。群众进门时的怒气与焦虑,出门时已化为笑意与安心。
为提升服务温度,中心还增设心理疏导室和法律援助窗口,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情绪激动的群众“降温”,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一张网:凝聚合力筑平安
2024年底,甘龙镇综治中心在摸排走访中,发现一起极高风险的婚恋家庭纠纷,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接报后,多部门联动响应,公安、检察、司法、妇联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联动处置。经过10余小时耐心细致工作,这起历时数月的有“民转刑”“刑转命”风险的重大婚恋家庭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科学统筹规划资源,凝聚部门强大解纷合力,既能改变之前相关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还能为群众办事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负责人杨骑铭表示。
通过“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法院、妇联、住建、市场监管等十余个部门打破壁垒,构建“程序性推进+实质性解决”双轨机制。
群众诉求一经受理,即进入法治化轨道——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手段多管齐下;疑难问题由综治中心派单跟单,部门接单处置,全程闭环管理。对于跨领域或复杂案件,中心启动“1+N”会商机制,联合多部门及行业专家集中研判。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应用平台跟踪办理纠纷9976件,进入视线纠纷引发命案情况“零发生”。数字背后是温暖的守护,这张用责任编织的网,筑牢了平安屏障。
一群人:身体力行交答卷
“这日子是一天都过不下去了,离婚!”5月19日上午,一对因家庭琐事争吵的夫妻怒气冲冲走进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调解室。
“男方及家人是苗族,女方是汉族,语言沟通有些不顺畅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采访中,“双语”调解员龙胜兴说。
原来,女方刚生产两个月,男方失约未及时归家,语言隔阂加剧了矛盾。龙胜兴以苗汉双语架起沟通桥梁,用“情、理、法”耐心疏导,2小时后,夫妻携手归家。该案的成功调解,仅仅只是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一个缩影。
这些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实则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增强,传统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精细化服务需求。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体系是松桃的另一张王牌。1794个网格、1845名网格员、13678个“十联户”单元,实现“琐事不出联户、矛盾不上交”。
通过“贵政通”App上报民生问题7200余件,处理率达98.5%。县乡村三级641个调解机构、2808名调解员扎根一线,形成“专业+行业+民间”多元调解网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的目标很明确,矛盾化解在萌芽,问题解决在基层。”松桃自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简军表示,未来,县综治中心将拓展更多服务功能。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松桃自治县综治中心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初心,探索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这里的故事,既有“小网格”托起“大平安”的细腻,也有“老传统”嫁接“新科技”的智慧。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矛盾终点站’,更要打造‘幸福始发站’。”松桃自治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吴頔表示,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黄峰 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