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特辑丨向山而行-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5/13 19:16:08
来源:贵州地灾防治

全国防灾减灾日特辑丨向山而行

字体: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

贵州地灾防治正式上线《防线》专栏

作为首期内容

我们聚焦十年光阴里

一群与山为伴的人

他们在层峦叠嶂间

走出一条守护生命的长征路

在日复一日的跋涉中“向山而行”

《防线》启幕:

在时光里打捞守护的微光

  为什么需要一道“防线”?当人类文明与自然伟力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间相遇,这个问题便有了具象的答案。作为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贵州的山峦承载着14亿年的地质变迁,却也因破碎的岩层、复杂的水文,暗藏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隐患。《防线》不仅是对防灾减灾成果的记录,更是对“人如何与自然共生”的深度叩问。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扎根土地的身影;没有冰冷的数据,只有浸透汗水的坚守。

光阴里的山与人

  第一次踏上进山的路,他们便听懂了大山的“发问”。那些藏在褶皱里的岩层裂隙,那些潜伏在雨季中的灾害前兆,都是自然抛出的谜题。于是,翻山越岭不再是诗意的漫游,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揣着翻毛边的记录本,握着用旧的手电,在3653个日夜交替中,他们用脚步丈量14亿年的地质年轮,将每一道裂痕的毫厘变化、每一处隐患的坐标,都刻进岁月的备忘录。贵州最长300公里的山脉间,留下的不仅是脚印,更是“用一生完成一件大事”的誓言。

  十年,是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当全国首个群众报灾程序上线,当全省自动化监测设备启动建设,科技的力量正为守护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但比技术突破更动人的,是不变的初心:深入村寨的防灾宣讲,蹲守隐患点的雨夜监测,用身躯为村民撑起的“安全伞”……正如影像中闪过的画面:年轻的工程师蹲在地上,与目不识丁的阿婆比划着滑坡前兆,科技的温度与人间温情正悄然流淌。

  十年,在与山的对话中懂得敬畏。在与山的交流中感受温柔,正是十年沉淀的蜕变——终于明白,地质灾害防治的终极意义,不是征服大山,而是学会与山共存。当技术监测到山体细微形变,当村民主动报告可疑裂缝,防灾意识已从“专业行为”化作“社会基因”,在40次四季轮转中,长成守护生命的参天大树。

山记得每一道脚印

  十年里,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背包里永远备着的应急灯和应急哨;变的是监测手段,不变的是深夜收到预警信息时,那个条件反射般弹起的身影。在这些照片的背后,是“看见峻岭中静谧的文明,守护岩层里孕育的新生”的赤子之心。“我们走的每一步,山都记得;我们护的每个人,心都暖着。”

向山而行,不止十年

  当镜头定格在2025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监测员们又一次踏上进山的路。晨雾中的背影,与十年前的剪影渐渐重合——同样的背包,同样的坚定,不同的是,队伍里多了年轻的面孔。《防线》专题正是守护的新起点:在贵州的群山中,防灾工作者早已成为“山的支脉”,他们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注脚,更是“防线精神”的传承。

  正如影像志结尾所言:“当我们足够了解大山,才能应对她的一举一动;当我们学会与山共存,才能看见万物新生。”

  今日不止是铭记,更是致敬守护。《防线》专题将继续前行,在江河湖海、在城市乡村,寻找那些默默筑牢安全屏障的身影。而此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贵州的群山——那里有一群向山而行的人,用十年光阴,写就了最动人的防灾诗篇:山高路远,初心为灯;守护之路,永不停歇。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