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让发展更有温度 让幸福更有质感-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让发展更有温度 让幸福更有质感

2024-04-24 09:07:50  来源:贵州日报

重点民生事业不断取得突破

让发展更有温度 让幸福更有质感

  在黔北,吉他制造业已成为一个地标性产业,正安,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正突破地理条件限制、“引凤还巢”培育新业态。

  年产值近60亿元的正安吉他产业,在带动当地近1.5万人就业的同时,还以产教融合的方式辐射到校园,年轻一代的中职生在吉他制作技艺及产业经营上,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这为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备力量。

  吉他制作是热门专业。“学生主要是以会制作和会弹唱这‘两会’为目标,培养学生攻克某个专业技能,为正安吉他工业园区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助力地方企业发展。”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乐器维修与制作专业带头人冯亭说。

  产业、就业、教育写就的“吉他乐谱”,奏出一曲幸福的民生交响。近年来,贵州持续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稳步有序推进中、高、本衔接贯通,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技能人才,不断书写一个个“职教一人,就业一个,富裕一家”的民生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

  贵州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落实落细民生保障具体实事,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提质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成就出彩人生

  “把制作好的面板、背板、侧板整合到一起,用胶带粘好,中线要对齐,不能有缝……”在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室,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制作吉他。2022级学生陈金山格外仔细,他正在进行制作吉他最关键的一步——合桶。

  “我学的是吉他制作,课程主要有乐器保养与维修、吉他生产、吉他制作工艺基础等,我很喜欢这些内容。今年就可以去工业园区的吉他企业实习了。”陈金山对产教融合模式充满期待。

  在校外,正安职校与5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服务地方特色吉他产业。在校内,建成吉他制作黔匠工坊、张强吉他大师工作室、冯亭吉他制作名师工作室、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年产吉他1万把左右,实现了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的转变。

  乘着东西部协作的政策东风,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帮扶资源走上了内涵式发展之路,成为不少学生升学的热门院校,办学规模从开始只能容纳1000余人,发展成为如今可以容纳4000人规模的县级大型中等职业学校。

  2023年,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张云帆团队勇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实现了全省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全省县级中职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设置专业、优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室建设……纳雍县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实招也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惠及越来越多的学子。

  建一所高校,兴一片城区。近年来,位于德江县的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建立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年均非学历教育培训1.5万余人次;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促进茶叶、天麻、肉牛等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建链前行。当下,贵州不断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紧密结合,大力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出彩,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有活干有房住 民生福祉有温度有质感

  4月18日上午,六盘水市钟山区2024年“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直通车再次发车,40余名“蓝莓采摘工”乘坐直通车踏上前往云南普洱务工之路。

  “从2月18日起,我们有组织输出四批员工到云南普洱蓝莓基地,这是出发的第五批,员工的年龄在40岁到60岁之间,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负责此次招聘的卓橙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六盘水分公司总经理程云霞说。

  零工小市场,就业大民生。黔东南州根据用工情况,培育打造“苗岭专业采收工”劳务品牌。仅“采收甘蔗”一项,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黔东南组织1.6万人到广东、广西等地季节性务工,人均收入达1.7万元。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具有门槛低、成本低、传播快等优势,是不少群众就业创业的途径。4月11日开始,一场为期7天的直播培训在织金县茶店乡以冲村委会拉开帷幕,30余名村民从中掌握了大量实用的直播技巧。

  “我以前做直播人气很少,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能,之后做直播可以更加大胆一些,放开一点,在内容上要更充实一些。接下来,我将努力把此次学习成果运用好,争取在直播行业站稳脚跟。”学员周青依依说。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24个方面送出政策“大礼包”,不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青年群体多渠道实现就业。

  贵州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稳住省外务工规模、有序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高质量开展技能培训,全力为群众“端好饭碗”保驾护航。

  安居才能乐业。贵州提出,推进房地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住房困难问题,加快推进“三大工程”,今年启动实施保障性住房3600套。

  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群众健康有保障

  “王医生,麻烦你看看,给娃娃开点药……”近期气温变化大,沿河沙子街道南庄村村民邹庆玲的孩子因感冒直流鼻涕,她带着孩子来找村医王晓霞。村卫生室就医环境好、药品齐全,是南庄村人看病就医的首选。“我们信赖王医生,生病了都找她。家门口很方便。”邹庆玲说。

  村民看病越来越便捷。王晓霞认为,这是近年来党委政府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持续投入、对基层村医持续培训的结果。

  在村卫生室工作十余年的王晓霞见证了整个过程。以前,村卫生室面积小、药品种类少、医疗设备欠缺,有些村民不相信村医,生病了宁愿舍近求远去县城看病。如今,南庄村卫生室“四室一房”功能齐全,药品达122种,治疗室内常见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工作人员李锐说,近年来,贵州规范化建设全省村卫生室、加强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药物配备齐全、开展全省村医轮训,基层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从“有病去县城看”到“有病先在村里看”,这是村民对村医的信任,也是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可。

  守护基层群众健康,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在贵州,像南庄村卫生室这样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室有1.9万个,像王晓霞这样扎根基层守护村民健康的村医有2.8万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小小卫生室,守护千万家”。

  目前,贵州已建起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50个,多层次医保体系逐步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得到缓解。(记者 岳振 潘晓飞 胡家林)

[责任编辑:王雪松 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