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位于贵州晴隆县,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 |
黔南事变 |
1944年11月底,日军从广西进入贵州。先后侵入荔波、独山、三都、都匀、丹寨等黔南诸县。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地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这就是抗战后期震惊全国的黔南事变。 |
贵州镇远“和平村” |
1938年12月,国民政府第二战俘收容所(俗称“和平村”)迁到贵州镇远,“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西南支部”中的大部分成员因“亲共”嫌疑被关押于此。他们在此接受了日本共产党员反战作家鹿地亘及中共党员的教育与指导,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从事反战研究,编印反战刊物,帮助日本战俘认识日军侵华的非正义性,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
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迁贵阳 |
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是1938年在长沙成立的一个民间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从事战地医疗救护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有工作人员千余人。1939年2月,由于长沙大火,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由长沙辗转迁到贵阳图云关。 |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贵州 |
1940初,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浙江大学师生秉承科教救国和求是创新精神,随竺可桢校长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来到贵州湄潭办学,达七年之久。 |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 |
1939年5月,国民政府为动员全国民众发展生产,在重庆沙坪坝嘉陵宾馆召开全国生产会议。大会决定在贵州省湄潭县创建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 |
抗战期间《四库全书》转运贵阳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觊觎已久。想把这部珍贵的图书劫夺到日本。1937年12月3日,库书与善本自富阳运抵桐庐、建德,后运抵龙泉县,又迁往福建浦城,后又折回浙江江山,再上浙赣铁路,过江西,到湖南长沙,从湘北到湘西,直奔贵州贵阳,至1938年4月底运抵贵阳,先存西郊张家祠堂,后藏北郊地母洞。 |
国民革命军102师 |
日军进入中国后,102师在抗战期间在正面战场的几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参加了上海、徐州、武汉、南昌、长沙战役,并在万家岭一役中完整地歼灭日军整个师团。 |
贵阳“二四”轰炸 |
1939年2月4日中午11时,日本侵略军15架大型轰炸机突然从贵阳城东门外东山哑口侵入贵阳上空,对城区进行血腥轰炸。日机投弹近200枚,其中不少是燃烧弹。投弹后,向三桥方向而去。“二四”轰炸,被炸死者488人,重伤735人,轻伤不计其数。 |
周素园及贵州抗日救国军 |
周素园(名培艺),著名民主人士,贵州毕节人,1879年3月7日生。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占领毕节后,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简称省革委)。省革委以贵州地下党掌握的阮俊臣、席大明、周质夫3支武装力量为基础,建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周素园任司令。 |
息烽集中营 |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局当时所设的3个秘密监狱(望龙门监狱、白公馆监狱、息烽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监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