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在云贵川接合部,以前是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贵州的一个典型,也是党和国家“两个大局”发展战略的一个集中体现。
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用几组数据来说明:去年的生产总值370多亿,今年有望突破400个亿。财政总收入今年有望突破100个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个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有望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接近1万元,明年可超1万元。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群众生活收入,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政治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三十年如一日持续帮扶,与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一个典范。
在社会建设方面,探索出“七长双线九平台”“三级视频接访”“三调解两中心”等各种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态建设方面是一个突出的亮点。2016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模范区”称号;在今年国务院大督查中,七星关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贵州这样的案例就三个,毕节七星关区是其中之一。
在改革开放40年、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中,最大的成绩还是脱贫攻坚。30年以前,七星关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58%,今年已经降到了7.07%,明年能够降到3%以下,实现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县减贫摘帽的目标。>>>阅读更多
第一,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2019年我们要实现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减贫摘帽。这是一个既定的目标,也是一场决战。围绕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脱贫攻坚统筹安排,我们集中谋划了“五个五”的脱贫工作方案。
第一个“五”是实现水、电、路、讯、广“五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落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破除发展瓶颈。
第二个“五”是实施房、厕、圈、厨、卫“五改”。集中精力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保障问题,特别是住房保障,也包括居住环境。我们规划了危房改造,同步改造厕所、厨房、圈舍,还有农村的环境卫生。为此政府加大投入,在农村开发了“护洁员”公益性岗位,成立了卫生工作队,一把扫帚扫到底。明年预计投入资金1个多亿,同时也优先解决贫困群众公益岗位就业的问题。
第三个“五”是实现易地搬迁、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合作社、乡村规划、产销衔接“五覆盖”。主要是产业的全覆盖,延伸的就是这种组织形式、组织方式,做到脱贫攻坚合作社的全覆盖,以及产销衔接、以销定产的全覆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能搬尽搬,易地扶贫搬迁的全覆盖。这几年我们从生态移民到易扶贫搬迁,搬了接近6万人,明年最后一批1.7万人能够集中搬到城里,从根本上来断穷根。还有就是乡村规划全覆盖。以前都是城市有规划,农村缺乏规划,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统筹得不够好,这次通过乡村规划的全覆盖,统筹好“三生”空间,来推动地方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个“五”是实现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社会兜底“五保障”。能够让老百姓都有饭吃,都有衣穿,生活得越来越好,让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
第五个“五”是完善组织、纪律、法治、资金、督查考核“五个机制”,主要理顺工作机制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还有纪检监察体制的基层延伸等方面,目的是提高城乡社区自我治理,自我管理的能力。>>>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