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苗绣传承人杨阿妮的热忱与求索-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11/01 18:02:24
来源:新华网

非遗苗绣传承人杨阿妮的热忱与求索

字体:

  新华网贵阳11月1日电 在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姨格外引人注目。她辗转在每个路演展示的周边,抓住每次与参赛团队交流的机会,认真倾听选手讲解,指尖轻抚绣品,感受不同针法与面料的质感。她就是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苗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阿妮

杨阿妮(左二)在指导绣娘。受访者供图

  已有二十多年刺绣经验的杨阿妮,此行仍以学习者的身份前来观摩比赛。她坦言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希望借此拓宽视野,提升技艺,更深入地理解产业发展的脉络。

  在与一位来自广东的选手交流时,她轻声询问其作品的绣法与材质,指尖细细摩挲着作品的一角。“我想主动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工艺的匠人们多交流,”杨阿妮说,“既学习他们的技艺与生产运营模式,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苗绣更好地传播出去。”

  2008年,杨阿妮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贵州省妇联和政府的扶持下,她积极带动当地绣娘就业,培养刺绣人才,公司曾获评“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

  然而,面对非遗传承的热潮,杨阿妮始终保持清醒。她指出:“刺绣技艺是我们的强项,但设计却是短板,需要借助更专业的力量进行提升。”这也正是她积极参与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原因。她主动与高校教师、设计团队和优秀企业交流,希望推动更多资源深入基层,实现与绣娘的深度合作。

  谈及苗绣的本质,杨阿妮见解深刻。她介绍,雷山县苗族苗绣包含织绵、制绣、蜡染等三种以上工艺,一件完整作品往往需要多种工艺完成。对于市场上一些仅借用苗族文化符号的产品,她认为远远不够,应当将更多苗绣细节融入手工艺品,完整呈现其美好寓意。

  对于机器生产,杨阿妮也有独到的思考。她提出在机器生产流程中保留部分手工环节,比如在轻薄丝巾上运用苗绣的平绣针法绣出双面绣、双面打子绣,以此守护技艺的精髓。

  通过本次大赛,杨阿妮看到了高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具备研究能力与时间,能深度开发既承载非遗技艺精髓,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深入还原文化价值。”她期待未来有更多企业与高校联动,共同推动产业深层发展。

  对于苗绣的未来,杨阿妮表达了最朴实的期许:希望苗绣产业不止步于表面装饰,而是通过多方协作,让每一位工匠的手艺都得到尊重,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深层表达与可持续传承。(杨馨慧)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 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