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千年酒香氤氲。
重阳临近,一年一度的“重阳下沙”即将开启,首届赤水河论坛也将于10月28日至29日在茅台镇举行。
论坛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茅台联合发起,以“天地位育”为主题,邀全球酒业共探“人与自然、产业与文明”的和谐共生。
奔流于黔北大地的赤水河,为何能成为全球酒业瞩目的独特符号?
自然基因:河流密码成就“天人共酿”
赤水河不仅见证“四渡赤水”的红色传奇,更凭借独特气候与优良水质,孕育出以茅台酒为代表的中国名酒。
重阳时节雨季退去,河水水质达全年最佳,“重阳下沙”将如期启动——茅台匠人以赤水河水润透当地红缨子糯高粱,经蒸煮、摊凉、发酵开启酿造季,这正是“天人共酿”的千年传承:河流节律、高粱成熟与微生物群落协同发力。
河谷红缨子糯高粱皮厚耐蒸煮,是酱酒理想原料。茅台科研团队已鉴定出酿造环境中的1946种微生物,它们随河风融入酿造,成就白酒极致风味,这是“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的关键。赤水河更构建“生态—作物—酿造—生态”闭环:酒糟还田养高粱,高粱种植涵养水土,水土培育微生物,形成“水、土、气、微”动态平衡,为“天地位育”哲学奠定现实根基。
产业价值:河谷崛起世界级产业集群
赤水河串联起茅台、习酒、郎酒等组成的世界级酱酒产业带,聚集中国酱香白酒六成产能。
作为“中国酒都”,仁怀市近900家酒企构建起从种植到文旅电商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超30万人。2024年,仁怀规模白酒工业总产值达1157.1亿元,同比增长10.69%,成为贵州白酒核心支柱与全国重要白酒生产基地的有力支撑。
繁荣背后是贵州“产业共生”的智慧实践:种植端,建标准化基地,保障红缨子高粱品质,带动沿岸近20万户农民增收;酿造端,茅台打造“智慧工厂”实时监测发酵参数,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化融合;品牌端,立法保护产区环境,“赤水河谷·中国酱香”区域品牌享誉全球。
赤水河论坛响应贵州“打造世界级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战略,将永久落址茅台镇,今年还将通过“名酒+文化”“名酒+时尚”“名酒+美食”等活动,推动产业从“卖酒” 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助力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
文明对话:“天地位育”引领共生之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源于《中庸》的“天地位育”是首届赤水河论坛核心——“天地位”即尊重自然规律与传统技艺,“万物育”则推动产业可持续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面对全球酒业同质化、消费代际断层等问题,赤水河流域提供了“解题范式”。
论坛以“主论坛+专题论坛+特色活动”展开:主论坛汇聚全球酒业领袖,启动“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发布《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同步推出中英文版《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与《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三大专题论坛分别聚焦“Z世代”消费、中西酒文化共融、酒业数字化转型,直击行业痛点。
对贵州而言,论坛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输出的关键一步;对世界而言,它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桥梁,中国白酒“天人共酿”的古老智慧,正为全球酒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启示。(记者 李勋 周清 徐思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