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柚”香满园迎丰年 甜香飘向海内外-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10/22 17:57:27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岑巩:“柚”香满园迎丰年 甜香飘向海内外

字体:

  时下,走进贵州省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清新的柚香在空气中弥漫。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长亭内,金黄饱满的柚子堆积如山,村民们围坐分拣、称重、装袋,动作娴熟而有序。来自江苏的客商刘兵穿行其间,仔细查验果品色泽与质地。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思州柚种植基地。(唐鹏 摄)

  “我是通过村里任书记的朋友推荐专程赶来的,通过实地看、现场尝,感觉这柚子皮薄肉厚、清甜多汁,品质不错。”刘兵一边翻看手中的柚子,一边赞叹。尽管过去长期在浙江采购水果,但此次考察让他当场决定调整供应链布局:“首批订单30到50万斤,实现‘清晨采摘、隔日达’,把这份‘黔地甜’直供江苏市场!” 截至目前,已发运6万余斤,未来两个月他将驻扎当地,紧跟采收节奏持续补货,让更多华东消费者品尝到来自深山的生态美味。

  作为岑巩县思州柚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周坪村已有近三十年的种植历史。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过去,农户各自为战,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品质参差、销路狭窄等问题突出,“好果子难以卖上好价钱”成为常态,许多村民守着“金果子”却过着“穷日子”。

村民在分拣包装采摘的思州柚。(李昌焯 摄)

  近年来,村合作社牵头推行“统管统销”新模式,整合承包50多户的零散果园,连片打造4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投入、统一品牌销售。此举不仅破解了产业“小散弱”的困局,更以“龙头引领+散户协同”的发展格局,带动全村种植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

  杨代华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思州柚的“老把式”,种植管理80亩果园曾让他疲于奔命。如今,他将60亩交由合作社托管,每亩获300元保底收益,另留20亩精品园精耕细作,实现“种得好”更“卖得俏”。“以前愁销路,现在只管种好果,省心又增收!”杨代华笑着说。

  “我们邀请农技专家全程跟踪指导,从土壤改良、水肥管理到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全部按标准化流程操作。”周坪村党支部书记任道康介绍,科技加持让思州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今年,仅这400亩统管基地预计总产量突破30万斤,产值可达40万元以上。目前已采收的2万余斤柚子,依托提前对接的订单体系,全部实现“即摘即走”,高效直达消费市场。

金黄饱满的思州柚挂满枝头。(沈启照 摄)

  满山柚林香,幸福生活长。产业的发展,既算经济账,也算民生账。据统计,村集体的柚产业每年可带动3200人次就近务工,实现务工收入32万元。此外,村集体将从产业收益中提取资金,用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基金注入以及特殊困难群体分红,真正实现“一林柚香,惠泽万家”的美好愿景。

  一村之变,映照全域发展。如今,注溪镇以周坪村为核心,构建起“科学管护提质、品种改良培优、外贸赋能拓市”的三链协同模式,带动全镇发展思州柚2.5万亩,惠及农户2000余户。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思州柚不仅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认证,更借力跨境电商平台,搭乘中欧班列远销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近三年来,累计出口量达到600余吨,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成为岑巩“乡村外贸”的爆款单品。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甜香飘向海内外”,岑巩思州柚的蜕变,不仅是一棵果树的“成长史”,更是全县乡村激发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在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上,绘就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丰收图景。(李昌焯 周燕 沈启照 何芬)

【纠错】 【责任编辑:廖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