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黔企业联手开辟“以竹代塑”新赛道-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10/21 09:47:39
来源:贵州日报

闽黔企业联手开辟“以竹代塑”新赛道

字体:

竹纤维加持,让农用地膜快速降解

闽黔企业联手开辟“以竹代塑”新赛道

  10月15日,位于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宸竹盛业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门口,生产厂长罗光刘在田地里仔细查看农膜降解情况。这块面积两亩的地块,与周边矗立的厂房车间显得格格不入,田垄边的告示牌标明了土地的用途——验证不同材质农膜的降解过程与时间。

  “都是今年5月覆上的农膜,降解效果一眼便知。”

  顺着罗光刘手指方向望去,右侧地块覆盖的近九成农膜已消失不见,仅残留少量的黑色膜片;中间地块还残留了约一半的农膜;左侧地块覆盖的农膜还完好如初。

  “外观近乎一致的三种农膜,在相同时间内,降解情况为何大不一样?”对于记者的提问,罗光刘作出解释——

  左侧土地覆盖的农膜材质为聚乙烯塑料,在自然环境下需要200年至700年才能完全降解;中间土地覆盖的是企业生产的竹纤维可降解农膜,在田间降解周期为1年以上;右侧土地覆盖的竹纤维全降解农膜,自覆膜60天后开始降解,180天可降解90%,最多300天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有机质,从而自动消失。

  农用地膜简称“农膜”,是继化肥、农药、种子后的第四大农资。因具备保温、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等功能,有其加持的土地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箱,可以牢牢锁住热量,促进农作物稳产增产,成为农民生产的得力帮手。

  然而,随着传统聚乙烯塑料农膜的广泛使用,污染随之而来——残留在土壤里的聚乙烯碎片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积累起来,甚至危及健康。

  为了有效应对塑料农膜污染,一种覆地后一年内会自动“消失”的竹纤维全降解农膜应运而生,为“以竹代塑”开辟了新路径。

  在贵州,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应用得益于黔闽两地企业在“以竹代塑”新赛道上的携手前行。

  4年前,受限于传统农膜回收难度大、成本高,残留土壤污染环境等因素,全国各地尤其是新疆、内蒙古等棉花产区对聚乙烯塑料地膜的需求大幅减少,长期深耕农膜产品研发生产的福建斯博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亟需产业转型。

  通过产品研发与市场调研,该公司发现竹材磨下来的竹粉(竹纤维)与一种叫作PBAT的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结合得到的竹粉颗粒,可以制作竹纤维农膜。这种新农膜不仅在韧性、保温性、强度等方面与传统农膜相差无几,还具有快速降解的环保优势。

  由于缺乏竹粉原料生产技术,且离主要市场运距较远,斯博森机械开始在全国寻找原料充足、技术成熟、区位优势突出的企业进行合作。

  经过近3年的考察,贵州赤水132.8万亩竹林资源吸引了企业入驻,具备相应生产技术的赤水盛隆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合作伙伴。

  解决了原料、技术、运距等问题,两家企业联手于2024年9月成立贵州宸竹盛业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今年7月正式投产,生产竹粉原材料、竹纤维全降解农用地膜、膜袋等相关制品。

  “待全面投产后,可年产全生物降解系列产品2万吨以上,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宸竹盛业新材料董事长贾文翔介绍,不限于竹粉,企业还将发展目光瞄准赤水市每年数十万吨的竹浆白泥。这种竹浆纸制作生产伴生的碱性固体废料,过去只能堆放或者填埋处理,如今因其具有防潮防水的特性而“变废为宝”,成为企业二期项目制作包装箱的主要生产原料。

  作为贵州“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核心区域,赤水市2024年竹产业产值达90亿元,预计今年突破百亿元,竹林年固碳量超50万吨,年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量超10万吨,降低碳排放约30万吨,年产竹浆36万吨。(记者 张弘弢)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