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时尚是什么?”
贵州“村T”发起人——苗族设计师杨春林的答案是“自信,文化自信”。
银饰清脆作响,绣裙随风轻扬,七旬老人牵着孙儿稳步走上T台,年轻游客挥袖转身、笑容灿烂——国庆中秋假期,众多海内外游客在黔东南州凯里苗侗风情园完成了一场从“旁观”到“参与”的深度文化体验:白天逛非遗集市,欣赏“村T”民族服饰;夜晚登上舞台,过一把模特瘾。
一个月前,杨春林(古阿新)带领56个民族的孩子登上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肩挑三穗鸭的4岁萌童、用木犁扛着孙女走秀的爷爷、唱着侗族大歌的六姐妹……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通过“贵州村T·56个民族”主题发布会惊艳全场。
自去年7月以来,每周五至周日晚,凯里苗侗风情园变身露天T台。这里没有专业模特,只有寨子里的绣娘、银匠、扛稻谷的农人和跳芦笙舞的孩子。贵州“村T”坚持“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的全民参与机制,已吸引超50万人次现场参与,线上传播量突破3.6亿次,成为凯里市最闪亮的文旅名片。
在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榜中,凯里排名第47位,居贵州省第四。发布机构迈点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郭德荣说,“村T”正是“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从经济效益看,通过电商直播与跨境展销,蜡染、银饰等非遗产品走向全国;“绣里淘”集市与非遗工坊协同,吸引900余家商户入驻,覆盖50余个村寨,提供超4000个岗位,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年增长率超40%。
“火的是这片土地,是每一个上台的老百姓。”杨春林说。这位在全球拥有多家古阿新服装品牌门店的设计师,2007年离开凯里外出创业,十八年后因母亲一句“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时装周”选择回归。2024年黔东南州建州纪念日,他发起首次公益“村T”活动,吸引了600名村民演员和2000名观众参与,这场活动意外走红,还收到海外邀请。
然而公益性质的运营很快遇到瓶颈。第三个月,团队资金告急。就在宣布停办的当天,一位阿妈塞给杨春林母亲一块手帕,里面包着10元、20元、50元……零零整整总共3000元,“阿新老师,是不是没钱了?这是我们凑的。”
尽管面临困难,杨春林团队婉拒了与多家企业合作快速变现的机会,始终坚持群众办、群众演、群众看的本色。
转机来自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凯里市将赛事资源向“村T”倾斜,今年8月,市政府成立服务专班,提供全方位保障,并每周两次召开八部门专题会议,助力“村T”走得更远。“他们是真把‘村T’当成凯里的大事来办。”杨春林说。
从苗侗风情园到国际时装周,“村T”以非遗为纽带,不断拓展影响维度。
向内,凯里以“村T”为平台,深度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双语”主持巧妙融入政策宣传和乡土故事,公益广告结合民族元素传递价值观,古老技艺在展演中焕发新生。各街道工作人员、村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提供引导、清洁及驿站便民服务,极大优化游客体验。活动还融入移风易俗内容,通过表彰“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典型,传播文明新风,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向外,今年8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单位负责人一行近200人来到凯里苗侗风情园,围绕“民族风尚·创新发展”主题,对古苗疆刺绣工坊、绣里淘非遗集市、贵州“村T”进行实地考察。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这么多时尚设计师共同聚集到一座小城市。”杨春林说。
目前,这场活动已吸引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民众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青年代表参与,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杨春林说,“村T”所领潮的,正是一股“最炫民族风”——由乡野吹向世界,在T台上闪耀的不只是银饰绣片,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向前奔跑的姿态。最动人的时尚,就扎根在最真实的生活里。(记者 方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