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耀乌江千年韵 夜宴思南万象新——一场中秋盛会里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10/07 15:51:37
来源:思南县委宣传部

月耀乌江千年韵 夜宴思南万象新——一场中秋盛会里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

字体:

  当皓月升上黔东北武陵山腹地的夜空,乌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誉的思南古城,正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书写着千年文脉的当代答卷。长龙游江的号子与加特林的鸣响共鸣,花灯姑娘的倩影与烟花的璀璨交辉,长桌宴的香气弥漫街巷,这座“川盐入黔”的古驿站、乌江中下游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在月圆时分绽放出穿越时空的魅力,更彰显着新时代县域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龙行乌江:千年水脉的今时回响

  夜幕下的乌江畔,长龙竹筏划破静谧水面,顺着“千里乌江第一城”的航道缓缓前行。这并非简单的巡游,而是对思南龙舟文化的当代演绎——早在唐宋时期,这里的先民便在乌江之上以龙舟祭祀祈福,如今这抹灵动的“龙影”依旧承载着土家儿女的精神密码。与传统龙舟不同的是,游江长龙路途上同步绽放的加特林焰火,将现代光影技术融入古老仪式,火光映照下的船桨纹路,恰似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在观众的注视中,完成了千年民俗的创造性转化。

  江水汤汤,见证的不仅是景观的迭代,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从端午竞渡的千人齐桨到中秋游江的火龙逐波,从举办的乌江桨板赛到环乌江半程马拉松,乌江始终是思南文化传承与体育发展的纽带。加特林焰火的点缀,让这份传承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也让“水通巴蜀,地望潇湘”的千年航运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岸边的乌江博物馆静静矗立,馆内五百余件文物与江上的火龙交相辉映,而不远处李家寨的李渭故居,青砖黛瓦间仿佛还回荡着“黔中圣儒”讲学的声音——这位明代著名理学家在此著书立说、兴办书院,将儒家文化与黔东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如今,江上的龙舟竞渡与故居的圣贤遗风,共同勾勒出乌江流域从古代文化枢纽到现代文旅胜地的完整脉络。

  灯映佳人:非遗薪火的青春传承

  盐市广场的聚光灯下,“花灯姑娘”选拔赛正在上演一场非遗与青春的对话。这不是普通的才艺比拼,而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南花灯的生动传承——作为思南“三花”(花灯、花甜粑、花烛)文化之魂,距今千年的思南花灯以“灯戏兼容”的特质成为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2006年便跻身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黔东地区文化标识的核心符号。参赛姑娘们身着各色民族服饰,举手投足间演绎着花灯“扇帕随身转,歌舞乐相融”的灵动神韵,她们中既有非遗传承人的弟子,也有修习花灯健身操的年轻学子,正如选拔口号所言:“不是选美舞台,是寻找能让非遗血脉沸腾的传承之光”。

  当姑娘们的唱腔与远处的江声相融,思南花灯便完成了从舞台艺术到生活实践的落地。这种传承早已扎根校园:全县246所幼儿园、中小学将花灯健身操纳入大课间活动,近10万名学生在律动中播下文化种子,实现了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全域覆盖。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授到数字藏品的创新开发,从少儿花灯大赛到花灯姑娘选拔,从乡村庙会的即兴表演到省级舞台的专业呈现,古老艺术在青春身影中焕发新生,让“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花灯之乡”的招牌愈发闪亮,更构建起“活态传承+创新传播”的非遗保护思南模式。

  宴聚万家:烟火人间的文化交响

  长桌宴的木桌沿着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安化古街旁的河堤铺开,如同一条连接传统与生活的纽带。粉蒸喜扣肉的醇厚、乌江辣子汤的鲜香、花甜粑的软糯,十余道特色佳肴陈列其上——这枚“三花”之一的花甜粑,以“层层有寓意,节节藏祝福”的制作技艺,与现场非遗传承人演示的花烛制作技艺相映成趣,每一味美食、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思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山水记忆与民俗密码。

  正当宾客沉醉于美食之时,长桌宴的间隙突然响起欢快的唢呐声,一场原汁原味的土家婚俗表演拉开帷幕——身着红绸嫁衣的“新娘”在“陪娘”的簇拥下款款走来,“新郎”肩扛红绸、脚踩红毡,在“媒婆”诙谐的吆喝声中完成“拦门酒”“拜天地”“撒喜糖”等仪式,表演者们生动还原了土家儿女“哭嫁”“背亲”的传统婚俗,席间宾客纷纷起身互动,有的接过喜糖沾取喜气,有的跟着节奏哼唱土家山歌,现场瞬间成为民俗体验的欢乐海洋。这场即兴展演,不仅让游客直观感受了土家婚俗的独特魅力,更将“和合美满”的民俗内涵与中秋“团圆”的主题巧妙融合。

  席间,土家先民“合餐共食”的待客之道与现代社交礼仪自然交融,农户与游客举杯共饮乌江酒,畅谈思南石林“亿年地质奇观”、九天温泉“康养度假胜地”,更有人提及李家寨李渭故居的“孝悌”文化,让长桌宴不仅是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更成为“以食为媒、以文会友”的文化交流场域,将圣贤倡导的“和乐”之道与土家民俗的“热闹”之美,一同融入烟火人间。

  这场味觉盛宴的背后,是思南“非遗+旅游”“农业+文旅”的深度实践。从展销会上的塘头麻饼、“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出品的思南晏茶,到长桌宴上的古法佳肴,本地优质农产与非遗技艺通过“烟火气”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从工坊到市场”的文旅产业链条。如今,李家寨也依托李渭故居打造“儒乡文化体验区”,游客在参观故居后,可品尝当地特色的“圣贤宴”,感受“耕读传家”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特色种植、手工作坊,更让上半年28.22万人次的过夜游客在味蕾与文脉中读懂思南,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为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焰耀古今:文化IP的时代绽放

  当第一束烟花在二桥上空绽放,思南的中秋之夜迎来最高潮。绚烂的焰火在皓月旁织就光幕,与江面长龙的灯火、古街的灯笼交相辉映,将“月满中秋·夜宴思南”的主题推向极致。这场视觉盛宴的巧思在于,每一组烟花造型都暗藏文化隐喻——有的似花灯绽放,有的如龙舟竞渡,有的若花烛燃亮,将思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光影形式定格,让“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在现代光影中直观呈现。

  烟花落幕时,街巷的篝火依旧跳动,江畔的歌声尚未停歇。思南的中秋之夜,以长龙游江延续水脉文脉,以花灯选拔培育传承力量,以长桌宴凝聚人间烟火,以烟花秀点亮文化未来。从明代先贤田秋“开贵州科举先河”的文脉传承,到如今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保护,到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这座古城用一场盛宴证明: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通过创新表达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力量,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气。

  乌江奔涌,古韵悠长;思南大地,万象更新。思南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在223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勾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全域旅游新图景,让70万各族儿女的文化自信在月圆人圆的期许中愈发坚定,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发展,续写着文化兴盛、发展提质的新时代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