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石阡县学生赴北京开展研学活动-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10/01 10:50:07
来源: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石阡县学生赴北京开展研学活动

字体:

  9月25日至30日,石阡县组织25名优秀学生代表,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受新华社邀请奔赴北京,开启了一场为期六天、内容丰富且意义深刻的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活动,在新华社邀请、大力支持下,石阡县教育局精心策划组织,让革命老区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堪称一堂生动且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

  这趟研学行程设计巧妙,将历史、科技、文化、国防教育与未来规划深度融合,带领同学们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穿梭,收获满满。研学期间,同学们的足迹遍布多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所。

  在中国科技馆,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探索科学奥秘,激发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

  登上雄伟的长城,触摸着斑驳的城墙,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以及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走进故宫,在红墙黄瓦间,感受皇家宫殿的恢宏气势,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宫廷生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重温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接受深刻的国防教育,增强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国家博物馆,从众多历史文物和展品中,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感受国家的繁荣与变迁。

  而最让同学们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清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朝阳缓缓升起,同学们身着整齐的服装,肃立注目,行注目礼,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那一刻,爱国情怀在每个人的心中澎湃激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深刻的家国情怀在心中牢牢扎根。

  研学的最后一天,充满了启迪与憧憬,为此次旅程画上了圆满且意义非凡的句号。同学们漫步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古朴的建筑、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感受到百年学府的底蕴与魅力,这让同学们在心中悄然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对未来的学习与人生充满了期待。

  随后,同学们走进新华社,参观了先进的新立方演播室,了解新华社发展历程,从当年的“茅屋通讯社”“马背通讯社”“窑洞通讯社”,到今天的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故事催人奋进。

  走进新闻大厦发稿平台,详细了解了一条新闻从策划、采访、编辑到发布的全过程,直观感受新闻工作的严谨与神圣。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艺术展中,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影像资料,同学们再次重温了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研学之旅虽已结束,但同学们的内心依旧久久不能平静,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亲眼看到天安门升旗,感觉特别震撼!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和国家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位学生激动地说道,话语中满是收获与坚定。

  石阡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学活动是新华社在教育帮扶工作中的一次生动实践。它不仅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走出大山、了解世界的平台,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中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内生动力,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六天的研学行程虽短暂,但留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记却无比深刻。相信这次首都研学经历,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们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朝着心中的梦想勇敢前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报效国家。

  石阡红色文化厚重,1934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两次进出石阡,打响甘溪遭遇战、困牛山战斗等大小战役数十场,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县境。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九十多年来,一代代新华人在党的指引下,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时代华章。新华社自2015年开始定点帮扶石阡县,十年来,结合石阡所需,新华社发挥独特优势,在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产业振兴、乡村教育软硬件设施提升等方面着力,用心用情帮扶石阡,不断助力石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