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彰显担当——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综述-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9/26 19:19:27
来源: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科研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彰显担当——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综述

字体:

  近年来,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立足职业本科办学与康养特色,主动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健康中国”和贵州乡村振兴为主线,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多向发力,实现多维突破。学校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及科研团队建设,聚焦康养领域研究,紧盯“产业、产教、产技、产品”四个关键要素,出台“三融”工作方案,以“四百工程”为载体,“四链四库”为主线,探索构建职业本科大学科教融汇新体系。

《贵州日报》刊发学校党委书记冉江舟文章《聚焦“四产”实施“四百”》

  科研项目:量质齐升,服务地方

  五年来,学校科研项目质效双升,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获批厅级以上项目10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市(局)级项目163项;签订横向课题23项,到账经费达328.5万元;落地科技帮扶资助项目3项,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发表SCI论文64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奖4项。

  科研项目类型多样,覆盖领域广泛。学校科研项目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首次获得贵州省科技厅支撑项目立项,获专项经费匹配共计80万元。该项目依托学校科研优势,与贵州健康旅游投资公司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涉及水药产品的销售及横向项目的委托等一系列工作。

  学校科研项目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展开,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学校与黔东南州从江县、剑河县以及贵州修文经开区等7个区县开展校地合作,承担了多项委托课题,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咨政报告4篇,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科研平台:建设加速,支撑有力

  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能级显著提升。成功建成“贵州省药用资源康养产品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技小院”,同步推进“贵阳市康养专家工作站”建设,构建起“省级+市级”联动的康养领域科研支撑体系。

  学校获批了多个省级以上产学研平台,包括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中药民族药产业学院、智慧养老科技小院等。这些平台为学校开展中药民族药研究、智慧养老技术研发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学校与相关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智慧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药民族药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与泰康黔园、乌当经开区等的协同合作,整合了学校省级药用资源康养产品工程研究中心等资源,加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省级“科技小院”获批情况

学校与乌当经开区共建贵阳中药民族药市域产教联合体

贵州省药用资源康养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人才汇聚,创新不断

  学校立足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聚、融、引、培四轮并驱,先后汇聚了中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与企业的康养英才108人。同时,学校引培了省管、市管专家、“千”层次创新人才、产业导师等80人(其中博士62人)。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强化了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学校紧扣康养产业发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标准开发四个领域,组建了以国家级中药学、省级适老化产业研究为代表的创新团队65支。这些创新团队服务新天药业等65家企业,形成了研究方向与产业升级全领域覆盖的团队体系。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实现了学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科教融汇与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探索“科教融汇”模式,实施“四百工程”,组建教授/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83支,服务企业超100家,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在与黔东南州从江县、剑河县以及贵州修文经开区等7个区县的校地合作中,服务团队承担了多项委托课题,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咨政报告2篇,均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自主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场,协办全国性论坛,累计派出300人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80余人担任各级学会职务,学术话语权与行业影响力显著增强。

学校“四百工程”启动暨签约仪式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服务社会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取得进展。近年来,学校获批授权专利133件(其中发明专利57件),完成专利转让7项,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价值转化。通过推广成果转化的效益,学校与贵旅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贵州水族药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签订了技术开发协议,开展了一系列横向技术服务。  

  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校研发的“红麻缓痛搽剂”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药学研究项目,不仅为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康养产品和服务。此外,学校还依托孵化平台,成功研发并推广了赤透软膏、历节康风宁凝胶等系列产品48种,持续培育消字号、健字号、械字号等产品批号20余个,全年产值已超3亿元。

学校研发树莓系列产品

  康养研究:特色引领,创新发展

  学校高度关注康养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协同发展、中药民族药研发、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及康养特色生态食品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协同发展研究。学校与贵州省政协智力支边办形成协作机制,通过省政协搭台,与多个区县合作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索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发展建议。

  中药民族药研发。学校依托中药学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开展中药民族药的研发工作,在中药瑶浴产品开发、药用资源康养产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挖掘和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中药民族药产品,为传承和发展中药民族药文化、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智慧养老技术研发。随着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广泛应用,学校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技术研发,聚焦智能养老设备、养老信息化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质量,为解决养老服务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康养特色生态食品研究。学校注重康养特色生态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围绕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成功研发了树莓汁、苗家米酒等系列康养特色生态食品,为康养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产品示范。

学校金银花系列产品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科研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平台支撑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聚焦康养研究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康大智慧和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