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土地增产和产业增效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间美景在金秋,最美秋色是丰收。
在黔东南州天柱县高酿镇高酿村的稻田里,两台大型收割机将稻穗卷入“腹中”脱粒,一举实现颗粒归仓;在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的高粱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红彤彤的高粱穗俏立枝头,颗粒饱满,在毕节市绿色防控技术的支撑下比去年增产20%;在毕节市织金县化起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金灿灿的玉米饱满成熟,大豆增产的消息鼓舞人心……
丰收节,话丰收——话的是土地增产故事、话的是产业增效历程、话的是农民增收喜悦。
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贵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广大农民欢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把收获的喜悦化作迈向更加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一地生多金”提产
“大豆亩产达到127.9公斤,超出竞赛预定目标16.3%!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的目标!”
9月10日,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对毕节市赫章县六曲河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方高产竞赛田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显示,该示范片大豆亩产量达127.9kg,比原来增产至少10%。1000亩的增产示范点惠及上百户村民。
“这片区域品种搭配得当、管理科学,合理运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四良融合的方法,为接下来六曲河镇大豆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做足了准备。”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笑道。
一年一度秋收季,在遵义市仁怀市长岗镇的高粱基地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大家挽起衣袖、手持镰刀忙着采收高粱。
来到酒用高粱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高粱连绵成片,颗粒饱满的穗头迎风摇曳。这里的高粱个头大、果实丰,由于科学防控技术到位,与以往的农民自防效果有着明显区别。
“今年用了省农技专家带来的新技术,高粱长得格外好,往年常见的病虫害也少多了。”长岗镇村民田勇告诉记者,今年跟随示范区技术种植,测出亩产373.41公斤,而去年自防为282.20公斤,产量增幅达32.32%。
绿色防控手段使得病虫害减少,高粱在株高、叶片数、叶宽等农艺性状上显著优于以前,亩产产值大幅提升,村民种植意愿更高了。
不仅高粱,水稻单产提升的消息近期也频频传来: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兴义示范区,连续4年亩产突破1100公斤,“在全国来说产量都算高的。”扬州大学教授、测产专家组组长戴其根说;
铜仁市思南县水稻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应用了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和“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最高亩产近900公斤,远超去年。
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少不了农技支撑。今年,我省在粮食生产大县开展科技支撑玉米、油菜、大豆、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组装综合技术方案,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及相关示范基地,在粮食生产大县及其重点乡镇全覆盖开展技术解决方案的示范展示,大幅提高技术入户到位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粮食安全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多元产业链条增收
卸车、清洗、破碎、压榨、杀菌、装罐……在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日均压榨超400吨的刺梨生产线正马不停蹄地运转。经过道道工序,一颗颗刺梨鲜果被加工成18种产品。
40万余亩刺梨鲜果被一条条产业链吞吐,变成消费者眼中的高端饮品。24个乡(镇、街道)96个村(居),3.7万农户16.2万人因这一产业受益。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故事还有很多。
黔东南州三穗县瓦寨镇观音阁村,一幢幢厂房整齐排列,一个个池塘水清鱼欢。集孵化、养殖、加工、冷链、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生态鱼全产业链企业——三穗县兴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瓦寨镇观音阁村优良的水质环境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走出了一条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如今的三穗,依托“养殖基地+鱼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中心+销售平台”全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县各类生态渔业发展齐头并进,带动群众创业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基地三个育苗孵化车间年可孵化鱼苗10亿尾,产值2亿元,并辐射带动了周边榕江等县稻田养鱼产业。
一颗颗刺梨果摇身变成罐装饮品,一个个小辣椒加工变成瓶装辣酱,一篮篮百香果变成了甜果脯……今年,我省将继续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做足做活“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聚焦“3+5”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增涉农加工企业100家、省市县共抓引领型加工企业100家,打造更多休闲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用品等产品,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有效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助力群众增收。
社会化服务减负
“年轻人外出打工,农田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
几年前,黔东南州黎平中潮镇村民罗正武看着村民们闲置的土地心生叹息,下定了成立合作社帮助村民耕种的决心。了解到村民们最大的痛点便是家中劳力外出,用工难用工成本高,罗正武当机立断:“就成立农机合作社,人力不够,机器上!”
就这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个拥有114台套农机具的合作社,连续多年为周边农户开展着综合农事服务。
“自从有了合作社,有了‘菜单式’服务,对我们农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犁田,他们随叫随到,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现在我们种一亩地比以前少施了2.5公斤(化肥),但是产量比以前增加了200斤左右。”中潮镇岜寨村村民闻振雄说。
闻振雄口中的“菜单式”“包干式”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多环节、全流程托管,让农户省心省力、稳产稳收。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全县10个乡镇,每亩为农户节约种植成本500元,变相助农增收。
在实现社会化服务的探索中,遵义市正安县通过打造片区综合服务站,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让群众增收更可靠。
正安成吉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以村、组为单位,建立片区综合服务站,设置农资代购代供点,整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统服务作业标准。2024年,完成社会化服务近2万亩,实现服务收入300万元左右,总计为农户每亩节约人力、种植成本600余元,增加种植利润。
贵阳市息烽县则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兽医社会化服务,为养殖户线上服务上千万条信息,把损失降低于细微之中。
目前,省级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涵盖农资供应、生产托管、烘干仓储、加工销售、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全产业链服务。
未来,贵州将不断推进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性服务建设,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有效支撑。(记者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