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本是一座边坡不稳、水土流失严重的砂石厂,现在借助无害化磷石膏填充、覆土和植树,重新焕发生机。”9月17日,在黔南州瓮安县银盏镇无害化磷石膏生态修复点,压路机的轰鸣声在山间回荡,工人师傅稳稳握着操作杆,将蓬松的无害化处理的磷石膏层层压实。生态修复点负责人温光伟指着正在施工的山坡向来访的记者详细介绍。
生态修复用的无害化磷石膏来自坐落于瓮安县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磷化工全产业链企业,通过科技赋能与循环利用,公司对今年已产生的133万吨磷石膏实现了100%综合利用。
“每生产1吨磷酸,就会副产5吨磷石膏。”公司环保经理朱昆介绍,如何实现百分百利用?秘诀在于企业走的“两条路”:一部分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生态修复,一部分用于生产硫酸。
在无害化处置项目点,工作人员正拿着取样袋,从传送带上舀起一勺无害化磷石膏,封袋后快步送往化验室检测。“就像医生为病人做化验,我们必须随时了解无害化磷石膏的‘身体状况’。”项目点负责人说,这是实现磷石膏综合利用无毒无害的关键。
检测并非一次,而是有固定频率要求。为何如此频繁?关键就在于三项指标:PH值、磷酸盐和氟化物。
“无害化磷石膏其他指标都容易达到规范要求,唯有这三项容易超标,只有实时监测,才能动态调整处理配方,确保最终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负责人道出缘由。
处置车间内,两座红蓝相间的筒仓格外显眼,负责人抬高声音,盖过机器的轻微嗡鸣,指着筒仓介绍:“一个筒装水泥,一个筒存石灰,工人会根据实时检测的酸度,按比例投入搅拌仓,通过酸碱中和使得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后达到中性。”
光调节酸碱度还不够,还得将磷酸盐和氟化物这两个隐患彻底锁住。固化剂像一把“安全锁”,既能部分去除超标物质,还能将可溶物转化为难溶的复合钙,杜绝雨水冲刷下的二次污染。
从无害化磷石膏取样,到过程监测,再到第三方终检——整个流程是对无害化磷石膏的一场“全程体检”。只有全部指标达标,它才会被运往生态修复工程现场。
在磷石膏制酸车间,则是另一番景象。磷石膏经传送带送入1400摄氏度的高温窑内煅烧。“我们要把里面的硫酸‘榨’得干干净净。”车间主任杨彬说,经过烘干、配料、煅烧等环节,磷石膏的最终产物除了硫酸,还有可用于建筑的水泥熟料——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就能消耗2.26吨磷石膏。
这133万吨磷石膏通过生态修复与制酸资源化两种方式实现绿色蜕变。曾经令人头疼的工业废料,如今在科技赋能与循环利用的理念下,正变成“绿色原料”,为企业探索出一条环保与发展共赢的新路径。(记者 彭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