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兴义市洛万乡一心村是贵州最南端的行政村。长期以来,该村发展状况和风土人情不为外人所知。记者探访发现,贵州“南极村”美丽而温暖,既是野外垂钓和亚热带水果的天堂,也有一派旖旎的南国风光,还有令人心旌摇荡的故事。
一心村和兴义喀斯特地貌迥然不同,以棕黄色的土山为主,漫山遍野都是人工营造的松树、杉树和桉树。山势柔缓,水波不兴,俨然一派两广地区的南国风情。未罗兰码头的落日非常美,霞光映照着滇黔桂交界区的山水,分外壮丽。
一心村触目皆绿。村党支部书记付兴秀说,一心村230户1117人,布依族比例达98%。全村32.3平方公里,除了10%的耕地外,75%是经济林,15%是经果林。全村除了耕地外都被森林覆盖,绿浪翻滚,连万峰湖水面也被染绿。
绿色是外在之美,红色是内在之美。一心村名字源于一段红色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首任仓更区区长李贵吉为了感念当年打游击时村民们团结一心作出的贡献,提议将支持游击队的几个村民组组建为一心村。
“未”是布依语中的前缀,罗兰是一个女孩的名字。民国时期的一天晚上,有逃往广西方向的军队经过这里,十六七岁的罗兰向村民大喊发出警报不幸被枪杀。人们把她殉难的地方叫未罗兰。
当地民风淳朴。洛万乡组织委员徐楠透露,一位上海老板来村里野钓,70万元工资款放在车上,车窗也没关,第二天想起来暗暗叫苦。但是,这笔钱分文未少。上海老板十分感动,在当地做了一笔投资,长期在这钓鱼为乐。
一心村盛产西南人为之垂涎的鸡枞菌,每年鸡枞菌收入达百万元。每年都有人发现1斤以上的巨型鸡枞菌,甚至发现过4.5斤的“鸡枞菌王”。洛万乡农特产品经营部史兴香主要加工油鸡枞,她估计,全乡鸡枞菌年产量不少于3万斤,交易额达300万元以上。
万峰湖取缔网箱养鱼后,村民走上产业转型道路。全村有2300余亩芒果,板栗也有2000多亩,此外还有砂糖橘和蜂糖李等水果。王国友350亩砂糖橘年产量约80万斤,净利润比养鱼时翻两番。岑家海将自家房子改建成钓友服务中心,一年净利润十几万元。
更大的梦想在于,如何将农业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付兴秀表示,村里一直都有发展旅游的想法,想在农旅融合方面做文章,沿湖发展,带动农产品外销。
钓友服务中心是重点发展的服务业。去年平均每个月有钓友300人,推算下来,几个钓友服务中心毛收入五六百万元。徐楠表示,乡政府正在规划5个沿湖村每个村一个钓鱼场。
8月28日傍晚,未罗兰钓友服务中心老板敖玉清在操作无人机拍摄落日。他说,乍见一心村就被它的魅力吸引住了,于是在这里投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一心村”。(记者 肖郎平 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