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泉社区是全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搬迁人口1468户6484人。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型社区,2024年在外务工青壮年达1922人,“一老一小”成为社区常住人口主体,特殊的人口结构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社区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防范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与就业保障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帮扶,形成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推动脱贫成果从“达标”迈向“提质”转变。随着移民社区逐步向城市居民小区转型,留守群体在安全意识、行为习惯上的提升空间,成为社区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
社区协商 分层式平台推动议事落地
金泉社区以“社区协商”为抓手,辅以宣传引导、强化监督等手段,成为提升群众素养,实现社区治理水平、居住品质、居民个人素养“三提升”的关键路径。由县级政协委员、街道党工委、县市政执法部门、社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组成协商团队,召集社区商户、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开展“社区(网格)协商会”。针对社区共同协商解决商户占道经营、空间规划、安全共治等问题开展协商10次。成功完成社区2100米临街门面“文明一米线”划设,为社区安装直饮水机9台、汽车充电桩2个、电瓶车充电插座48个,推动移民社区物业服务管理议事机制常态化运转。以社区48栋居民楼为单位,由“街道片区委员、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组成协商小组,围绕楼栋占用公共资源、楼道卫生脏乱、不文明养宠等问题,召集楼栋居民代表召开“楼栋议事会”开展协商20余次。期间,张贴居民公约5张,完成养宠登记27户,开展楼道专项整治24次,有效激发楼栋自治活力。
宣传引导 浸润式推动文化习惯养成
金泉社区移民群众来自全县各乡镇,语言、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社区结合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宣传引导,助力居民养成文明习惯。组建“双语宣传队”,利用社区广播循环播放安全知识、文明规范;借助民族节庆、传统节日等契机,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整治走深走实。通过与民政部门和社区协商,依托老年食堂、民族团结食堂现有资源,积极招引具备社会责任感、良好业界口碑的专业餐饮机构负责实际运营,建成全县首家“公建民营”老年食堂,为街道3个社区2000余名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并针对老年人实行7折优惠,让老年人吃出“幸福味”。整合“阳光驿站+四点半学堂+益童乐园”资源,组织适龄儿童开展“小小网格员”“文明小管家”实践课堂,孩子通过参与楼道清洁、文明劝导,培养责任意识,形成良好习惯。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2场次,惠及儿童200余人次。
强化监督 闭环式推动管理长效有序
为破解“反复治理、反复反弹、反复协商”的难题,社区探索建立“奖励+技防+约谈”管理机制,推动社区管理长效有序。社区依托街道“扛旗争星”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积分事项和标准,把减免物业费、停车费、家庭卫生、文明习惯等列入管理内容,并指导积分超市把群众真正喜欢的、需要的、必需的物品列入积分兑换清单,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积分管理”工作中来,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风尚新格局。今年共开展宣传活动4次,积分兑换活动4次,参与兑换100余人次,兑换物品价值1600余元,居民对文明公约的知晓率从40%提升至80%。在公共区域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对乱扔垃圾等各类不文明行为自动抓拍并推送至网格管理员,网格员做到及时提醒,实现“发现-派单-处理-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建立“三级约谈机制”。对首次违规者进行温馨提醒,二次违规启动家庭走访,三次以上纳入“重点关怀对象”,由社区工作者联合亲属共同介入,既保持治理温度,又守住文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