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桃花源”里,响起一阵阵牛“哞哞……”-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9/11 15:07:00
来源:赤水市融媒体中心

赤水“桃花源”里,响起一阵阵牛“哞哞……”

字体:

  在白云乡白云村的俊玲养殖场,西门塔尔牛在适宜环境中健康成长。(王亚 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心向往之。而在赤水的群山深处,一个个现实版“桃花源”不仅有山水环绕的田园景致,更有此起彼伏的“哞哞”牛鸣。乡村生机盎然间,肉牛养殖产业稳步前行,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宝源乡回龙村肉牛养殖场内,圈舍整洁明亮,一头头西门塔尔牛体格健壮、毛色光亮。村民罗信琪正在场边割草,随后将草料运回,经机械切碎后与玉米面、酒糟等按科学比例混合,再投喂给肉牛。“每天喂养两次,保证营养均衡,牛才能长得好。”他笑着介绍。

  在宝源乡回龙村肉牛养殖场,罗信琪介绍肉牛情况。(王亚 摄)

  罗信琪的日子正因这个村办养牛场愈发红火。“我是本村人,现在每天在养殖场喂牛、打扫卫生,一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特别满足。”谈及现状,他满脸自豪,直言靠养牛过上了踏实的“牛日子”。

  据回龙村党支部副书记代金霞介绍,养殖场的发展离不开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支持。2023年,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村里流转土地建起养殖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探索特色养殖路径。今年初,养殖场引进40头西门塔尔牛,预计年底可出栏。出栏后将销往成渝地区,按当前市场行情估算,产值可达40-5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在白云乡白云村的俊玲养殖场,工作人员了解肉牛养殖情况。(王亚 摄)

  坐落在白云乡白云村的俊玲养殖场,同样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现代化牛棚内,自动风扇、喷雾降温和饲料拌匀机等设备一应俱全,50头西门塔尔牛在适宜环境中健康成长。“温度超过30℃时,降温系统会自动启动;拌料也不用人工,机器一键就能搞定,既省力又高效。”养殖场负责人高强介绍。

  西门塔尔牛具有生长快、出肉率高、肉质好等特点,市场反响良好。正是看中肉牛养殖的前景,高强通过招商引资来到白云乡投资发展。在这里,每头牛都有专属“身份证”——耳标上清晰标注着编号,扫码即可追溯养殖全过程。“我们和外地公司合作,对方包收购、教技术、保销路,从引种到销售形成闭环。这批牛预计将在年底出栏。”高强说。

  接下来,高强计划今年年底再引进300多头肉牛,并推动养殖业与种植业深度融合,引导农户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饲草料,构建“养殖—种植—循环”产业链,为当地农户拓宽增收途径。

  从宝源乡的“支部引领”到白云乡的“科技赋能”,赤水正以肉牛养殖为支点,撬动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山间回荡的“牛哞”声,不仅是产业兴旺的写照,更是当地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声。(王亚)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