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一条产销链 映红致富路-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9/09 17:44:41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贵州岑巩:一条产销链 映红致富路

字体:

  秋风掠过,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天马镇的千亩高粱地如赤色浪潮翻涌,穗红似火,叶绿如墨,交织成斑斓的丰收画卷,空气中弥漫着粮食成熟的醇厚香气。

  在天马镇雷公田村毛城坡高粱种植基地,两台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驶过之处,挺拔的高粱秆连同饱满的穗头被“吞入腹中”,摘穗、脱粒、除尘、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红彤彤的籽粒顺着传送带倾泻而下,迅速装入运输车辆。

岑巩天马镇雷公田村高粱种植基地收割机在采收高粱。(陈昆 摄)

  “今年我种了260亩‘红缨子’高粱,现在全部进入采收期了,两台收割机3天就能收完。这些采收的高粱将直接送往邻近的烘烤点进行烘烤、精选、包装后就销往市场,高效又省心。”高粱种植大户杨焕昌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而归的运输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种植的“红缨子”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糯性强、出酒率高,是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企业的“香饽饽”。通过订单种植、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集中加工等方式,有效保障了产业丰产丰收。

  一条产销链,一头连着土地的馈赠,一头连着市场的机遇。天马镇依托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和气候资源,紧扣“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龙头企业为引擎,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将产前订单锁定销路、产中技术护航、产后加工增值串联成闭环产业链,让每一粒高粱都沿着这条链,从田间走向市场,实现从“农产品”到“商品”的价值跃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天马镇白岩坪村的贵州粟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采收的高粱正顺着传送带进入烘干塔,一条全新的高粱加工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调试中。

颗粒饱满的高粱。(陈昆 摄)

  “今年我们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粗选机、精选机和包装机,新设备投用后,实现了从粗选、烘干、精选到包装的全流程加工,纯度和净度大幅提升,每斤还能多卖一两毛钱!”公司负责人李远宽介绍,过去一台烘干塔只能简单烘干出售,纯度、净度不足,售价受限。如今,设备升级让高粱从“原粮”变身“精品”,打开了中高端市场的大门,真正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跨越。

  为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标,天马镇以订单农业为纽带,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科技赋能、机械作业和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高粱特色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带动村民“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产业分红得股金”,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5年,全镇6个行政村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试点推进4个村级合作社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涉及资金13万元,明确“保底分红不低于投入资金的5%”。这部分收益不仅用于防贫帮扶和公益岗位开发,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订单保障机制,共带动了31个种植主体建立8个百亩示范基地,推广“高粱+N”轮作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产业多样化发展。2025年,全镇高粱种植面积3000余亩,预计总产量100万公斤、总产值600万元左右。

  如今,从田间到车间,从烘干到精选,天马镇的高粱产业已形成完整闭环。科技赋能下,一粒粒红高粱正蜕变为致富的“金种子”,映红了乡村的振兴之路。(周燕 陈昆 杨豪)

【纠错】 【责任编辑:廖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