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三颗草食品有限公司从负债创业起步,依托祖传零添加酸汤发酵工艺,借力电商直播拓市,在普定县经开区“店小二”式服务及热蒸汽等配套支持下,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年营业额超千万元的企业,既带动本地就业,更书写了传统手艺与现代电商融合发展的亮眼篇章。
清晨,贵州三颗草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颗颗新鲜的青菜,经杀青、清洗、发酵、封装后,变成一包包酸菜,正通过装箱打包、装上快递车发往全国。谁能想到,这款9.9元3包还包邮的平价酸菜,如今已撑起千万元规模的大产业。
贵州三颗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介绍,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有干土豆片以及各类酸菜,今年公司的酸菜每天的销量能达到3万多斤,每天营业额能达到10万元到12万元,目前上半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200万元。
六年前,创业失败背负巨额债务的张立从贵阳回到老家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哥哥张磊在自家小院搭起简单作坊,开始制作销售酸菜,但家庭作坊产能有限,大量订单只能忍痛推掉。2023年,兄弟俩决定建厂扩产。
贵州三颗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张磊说,公司选址在普定县,看重的是当地便利的交通以及良好的政府政策。
据张立介绍,建厂之初,因自建的颗粒锅炉温度不稳定,导致酸菜品质波动、土豆片口感不一,几十万斤酸菜和几十吨土豆成了试错“牺牲品”。
2024年7月,热蒸汽接入后,效果立竿见影,产能提升30%,每天节省燃料费超800元,每月因流程稳定,额外节省工资支出上万元,更重要的是产品品质彻底摆脱温度波动困扰,口感稳定性大幅提升。
“使用蒸汽以后,比较环保、干净卫生,产量也提高了,产品质量比较稳定,成本也降低了不少。”张磊介绍。
为保障产品品质,企业采用祖传的酸汤发酵酸菜技艺,通过先杀青、再清洗发酵的工艺,保证了酸菜嫩、脆、酸的独特口感。
“我们的制作过程就是面粉和老酸汤发酵,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什么科技与狠活,产品都是现做现发,口感就比较好。”张磊说。
生产成本的降低与产品质量的提升,让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底气更足,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主播带货,通过自有直播与达人带货双轮驱动,每天发货约8000单。
“我们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在各大网络平台,比如说抖音、快手、拼多多、淘宝等这一系列的网购平台上销售,主要是靠自己直播或者达人带货的方式来销售,我们每天现在的发货量大概是在8000单。”张立说。
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已有60多名本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包装车间组长陈雪识就是其中之一,她自公司成立以来就在这里上班。
“我现在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打包这些菜,在这里上班我觉得跟我们去外地差不多,工资都是4000元左右,然后也能照顾家里,在这里挺好的。”陈雪识说。
“现在厂里面总共的务工人员有60多名,每个月发放的工资有16万元到17万元。后续我们会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再进行产品的研发,还会做酸菜类的火锅底料,还有土豆片的油炸、土豆片类产品的延伸型。”展望未来,张立坦言,有传统手艺打底,有电商渠道赋能,还有政府支持护航,有信心把小酸菜做成大产业。从家庭作坊到规模企业,从负债困境到千万营收,贵州三颗草食品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商深度融合、地方政府精准服务助企发展的生动写照。(支逃云 张文霞 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