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台江县棉花村的乡间小路上,总有一个身影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泛旧的双肩背包,一身洗得发白的简朴衣着。乍看之下,像极了风尘仆仆的务工乡亲。他便是陈耀鲁——中组部派驻台江帮扶工作组成员,台盘乡挂职党委副书记兼棉花村驻村第一书记。自2023年8月踏上这片土地,这个朴素的背包便与他一同穿梭于田埂巷陌,成为了无声的见证。
陈耀鲁书记到棉花村困难群众户解决群众困难。
陈书记初到棉花,进寨道路坑洼,基础设施薄弱。他入户走访,调研单位与企业,那个背包如同百宝箱,装满了村民的期盼与发展的蓝图。他多方奔走,积极协调资源与资金。如今,平坦宽阔的进寨道路取代了昔日的颠簸泥泞,产业基地建起了崭新的产业路,夜晚路灯点亮了村庄的安宁。篮球场焕然一新,党建书苑书香满溢,成为精神家园,消防管网守护平安,人饮水工程滋润了家家户户——背包里的点滴积累,最终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温暖改变。
陈书记深知,致富才是硬道理。他将目光锁定特色产业,全力推动“台江高山紫薯”品牌崛起。从棉花村起步,紫薯产业基地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正朝着现代化农场大步迈进。如今,这抹紫色不仅点亮了棉花的田野,更覆盖全县7个乡镇18个村庄,形成燎原之势。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品牌声名日益响亮,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增收的康庄大道。陈书记用行动证明,背包虽旧,装载的却是创新与发展的澎湃动能。
陈耀鲁书记走访棉花村村民征求发展意见。
无论村庄如何变化,陈书记依然是那个旧背包、简朴衣的第一书记。他始终牢记来时的职责和使命,扎实履行“一宣六帮”工作职能,坚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建强村党组织、帮助巩固脱贫成果、帮助发展农村产业、帮助抓好乡村建设、帮助提升治理水平、帮助做好为民服务。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既做惠及当下的“显功”,更谋泽被后世的“潜功”——紫薯产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的完善,紫薯基地的打造,无不为棉花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根基。对他而言,个人的功名轻如鸿毛,唯有百姓的口碑与历史的公正评价,才是真正的勋章。
陈书记背着他的旧背包,在棉花村的土地上丈量出一条从贫瘠到希望的道路。它无言地诉说着一位第一书记的赤子情怀:俯身乡土,心系民生,不求浮名虚利,只求百姓安居乐业。当崭新的道路在脚下延伸,当连片的紫薯藤叶染绿沃野,陈书记那朴素的身影和泛旧的背包,已成为棉花村最动人的风景,更成为新时代基层干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生动注解——真正的政绩,最终沉淀于每一寸被汗水浇灌的土地,铭刻在每一位村民舒展的笑颜里。(范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