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什么画什么,怎样好看怎样画!”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镇东关社区锦绣坊文创基地内,苗族同胞、非遗传承人熊师提手握画笔,向游客讲解水城农民画的创作精髓后,现场挥毫泼墨,一幅色彩斑斓的《苗岭晨曦》跃然纸上。从最初的刺绣、蜡染到画纸上的艺术创作,从课堂传承到国际舞台,再到文旅融合的产业矩阵,这门源于民间挑花的技艺,正以“传承+文旅”双轮驱动,从乌蒙山深处走向广阔天地,实现从作品到产业的价值蝶变。
“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学挑花、刺绣、蜡染,为后来把针线活变成画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熊师提的话语道出了水城农民画的起源密码。20世纪70年代,陡箐镇猴儿关的苗族妇女将刺绣、蜡染图案搬上画纸,以大胆的构图、浓烈的色彩勾勒生活图景。历经积累,画作于80年代逐渐走出大山,亮相国际舞台。1988年,水城区凭借独特的民间绘画艺术获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猴儿关成为农民画的重要起源地。
为守护艺术根脉,水城区将传承触角延伸至校园。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将农民画设为必修课,3名专职教师带领150名学生将挑花、蜡染纹样转化为画作,校园文化墙上绽放着少年们的创意;六盘水职院开设公共选修课,成立“乌蒙狂潮”师生团队,参与马拉松赛事、彝族文化小镇改造及文创设计,让非遗技艺与青年创造力碰撞火花。“作为本土艺术,最值得重视和传承。”学院基础教学部副部长李龄表示,团队正专注推动农民画产业化落地。
文旅融合的东风,为农民画注入强劲动能。线下业态多点开花:与夜郎风文化公司合作的农民画主题餐厅内,《果园飘香》绘于餐桌转盘;民宿床单印着苗族图腾;丝巾、手提包等衍生品挺进深圳文创市场。线上探索同样亮眼——NFT数字作品上线即售罄,动画短片《画里的水城》全网播放量破千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项目的东关社区锦绣坊文创基地,年销量突破2万件,成为农民画走向市场的“桥头堡”。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让农民画变身“致富密码”。2024年,相关产业收益达413万元,版权登记、专利转化推动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从一次又一次亮相国际画展,到如今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水城农民画将持续深化“传承+文旅”双轮驱动,农民画正以斑斓色彩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记者 王瑞刚 见习记者 张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