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乡亲们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系列报道之一
垃圾这样炼成“金”
8月8日清晨,毕节市织金县三甲街道裕民社区的“垃圾当铺”刚开门,居民张大爷就拎着几个捆整齐的纸箱和一大袋塑料瓶走了进来,“老规矩,换瓶酱油和一包盐!”
当铺管理员小王麻利地过秤、计算积分,“张伯,这是您换的酱油和盐。”张大爷接过物品乐呵呵地离开。
“垃圾当铺”是织金县在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的创新做法。如今,这种引导居民用可回收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的模式,已从最初的试点村,推广覆盖到全县多个乡镇(街道),成为当地撬动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新风的一个“金点子”。
“垃圾当铺”培养好习惯
在裕民社区的“垃圾当铺”,货架上整齐摆放着食盐、酱油、洗洁精、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墙上贴着显眼的兑换表:“30斤废纸壳兑换1个水桶”“8个塑料瓶兑换1个调味盒”……
“我们这儿不收现金,只认‘垃圾’。”社区党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它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最关键的是,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分类的多了,房前屋后清爽多了!”村干部李红梅指着社区整洁的道路说。织金的“垃圾当铺”模式,因其显著的环保效益和文明引领作用,去年被收录进《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2024卷)》。
闭环体系保障日产日清
“垃圾当铺”解决了可回收物的去处,那其他生活垃圾怎么办?织金县的答案是:构建一个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闭环体系。
下午三点,三甲街道的垃圾转运站一片繁忙。几辆来自周边村庄的封闭式垃圾清运车正排队倾倒垃圾。转运站负责人刘工介绍:“全县33个乡镇(街道)都建有这样的转运站,实现了全覆盖。各村收集的生活垃圾,由我们统一压缩后,运往县里的终端处理设施。”他指着实时监控屏幕说:“看,今天已经转运了480多吨,确保日产日清。”
高效运转的背后,是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收运网络和一支庞大的队伍。9500余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承担起了村庄保洁和垃圾收集的重任。他们每天穿梭于村头巷尾,确保垃圾从源头就被及时清走。
发电厂一天“吃掉”700多吨垃圾
垃圾转运的终点,是位于城郊的织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巨大的抓斗将堆积如山的垃圾投入焚烧炉。
“我们投资了3.8亿元建成这座现代化电厂,是全县生活垃圾处置的最终归宿和资源转化核心。”电厂运行部经理介绍:“平均每天要处理700多吨生活垃圾,一年下来大约26万吨。通过高温焚烧,这些垃圾每年能产生约0.95亿度绿色电能,并入国家电网,产值能达到400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吃’进垃圾,‘吐’出电能和环保达标排放的残渣。”
从社区里热闹的“垃圾当铺”,到村头定时响起的垃圾收集车铃声,再到乡镇垃圾转运站的繁忙身影,织金县通过村、乡(镇)、县三级紧密联动,将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从分类收集到转运处理,我们把垃圾炼成了‘金’。”织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当铺’激发了源头分类的内生动力,‘日产日清’的收运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就近焚烧发电则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这套组合拳,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围村’和‘处理难’的顽疾。”
当下,我省正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为抓手,以干净整洁为目标,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构建文明乡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0.7%。一场乡村“美颜”行动正打造出一个个精神焕发的村庄。(记者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