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保本价每斤两角五,现在市场收购价已经每斤4角了。”
“再养养,这茬能卖上个好价。按当下行情,每天能‘长’出6万元。”
8月11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丰都街道普子村的冬瓜种植基地里,普子村新时代春晖合作社的黄嘉楠、孙明贵两个人盘算着全村480亩冬瓜田。
2023年6月,新任普子村第一书记黄嘉楠走访发现,6700亩耕地被分割成189块零散田块,年产值不足300万元。黄嘉楠动起了吸引能人返乡创业的心思。恰逢当地筹划成立新时代春晖社。在外打拼多年的孙明贵当场承诺要带更多人回来搞点产业。
很快,普子村新时代春晖社成立。一封《“风筝线牵故乡人”——我与家乡共发展倡议书》贴满了村里各个角落,流传在各个微信群组。
“最美不过家乡景!”46岁的王玉军被倡议书的这句话打动,带着资金回到村里。他还邀请到山东寿光的高级农艺师崔保义落户,带来先进种植技术和经验。
一纸春晖倡议书引得“群凤还巢”——16名电商人才、2位农业工程师、25名种养能手纷纷返乡。
村“两委”和新时代春晖社的众人合计:用北斗导航整合零散土地,通过第三方公司专业测绘,精准定位每块土地的边界坐标,像给土地办“身份证”。
于是,189块田地通过“小改大”整合出21块20至1000亩的标准化模块田地。“原有的固定面积不变,还多出12%的面积,配套建设了7.8公里产业路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黄嘉楠说,整治后的效果立竿见影,机械化耕作率从不足30%跃升至80%。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土地租金:从2023年开始,每亩500元、800元、1000元不断跳跃,今年最高租金涨到1200元。村民李大丽说:“以前种玉米一年亩收800元,现在流转土地加上务工,能挣3000多元。”
有了21块模块田地,普子村“能人矩阵计划”精准落子:每块田地配1名产业带头人,打造8个蔬菜带、6个水果带、5个中药材带、2个特色养殖带,立体布局让土地“四季不闲”。
王玉军的18个育苗大棚引进山东寿光技术,平均2天销售1车蔬菜苗,年均6亿多株种苗远销5省,年销售额超480万元。
返乡大学生贺元林依托50亩模块田地,建起60个标准化大棚,年产蚂蚱6吨,一举成为黔西南州最大的蚂蚱养殖户,年收入突破45万元。
在200亩辣椒模块田地上,种植大户徐文金正指挥工人采摘,然后分拣装箱,辣椒连夜发往重庆、遵义,“每天50吨,订单都排到了月底。”
800亩林地的灵芝基地采用“林下培育”,生产的孢子粉线上销售火爆,复购率达60%;曾经废弃的奶牛场变身农耕研学基地,冷链物流网日均外运36.4吨新鲜蔬果。
一份倡议书凝聚起乡土人才,用科技激活土地,用模式链接市场。如今,普子村蔬菜产业、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超1.5亿元,人均年纯收入达1.75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21个产业单元每年直接吸纳就业3万人次。
翻看人才库手册,数十名返乡能人职业、特长被一一标注,作为普子村新时代春晖社社长的黄嘉楠感慨:“人才、技术、资金、情感的全方位回归,搭建起人才矩阵,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普子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振兴IP。”(记者 张恒 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