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变“振兴菌”-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8/07 11:02:57
来源:贵州日报

野生菌变“振兴菌”

字体:

  “两茬竹荪菌蛋就卖了4万多元!”8月4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屯镇阿红村的“智慧菌房”里,村民白明素看着菌架上圆润饱满、层层排列的竹荪菌蛋,白色菌丝在智能控温下悄然蔓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小小的菌蛋背后,是一朵野生菌株变身“振兴菌种”,以科技力量铺就的特色产业之路。

  红托竹荪,有着“菌中皇后”的美誉,是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就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然而,长期依赖野生菌株制种,导致菌种混乱、出菇不整齐,产业发展严重受阻。

  为突破这一产业发展瓶颈,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启了优良菌种的系统选育之路。

  2014年,科研团队从毕节市织金县苦竹林采集野生子实体,分离出56个菌株。经过多年悉心选育,优良菌株“黔荪yzs020”脱颖而出。

  “2017到2022年,我们带着菌株跑遍贵州的山山水水。”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龚光禄回忆,团队在兴义、安龙、织金等地开展试验,发现该菌株耐低温、适应性强,林下与大棚种植均能稳产,出菇整齐度和商品率比传统菌株提高20%以上。2022年12月,“黔荪yzs020”通过品种认定,正式跻身贵州省农业主导品种。

  走进贵州福黔菌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化设备构建起先进生产体系。作为“黔荪yzs020”种源生产及种植的示范企业,公司已实现该品种菌棒稳定量产,今年产量超1000万棒,总产值2.8亿元。

  好品种还需好技术加持。科研团队深入钻研,研发出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与代料菌棒(包)生产技术,将母种到菌棒的培养周期大幅缩短至4个月左右。

  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屯镇阿红村,贵州德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开展红托竹荪室内种植。“公司所种植的‘黔荪yzs020’红托竹荪品种具有病虫害少、产量高的优势,目前已在兴义、安龙等地带动86户农户参与种植,每日鲜竹荪产量达150斤左右。”该公司负责人刘文祥说。(记者 张云开)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