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双拥的笔触细腻而深情。
从哨所到讲台,从军营到职场,勾勒出“最可爱的人”脱下戎装仍在冲锋的动人图景。这不仅是一份写给“最可爱的人”的八一答卷,更是一幅新时代双拥共建的壮丽画卷。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退役军人正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书写属于“最可爱的人”的崭新篇章。
一封奖学金里的“山海回信”
在清镇市巢凤街道平原哨村,八年级学生黄显仪的手指反复摩挲着烫金的奖状,指腹能清晰摸到“山岗边防连奖学金”八个字的凹凸纹理。
黄显仪的父亲,一名普通的退役军人,看着女儿站在领奖台上,眼眶微润:“没想到,部队和‘娘家’(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直记挂着我们。”
这份情谊,始于边防官兵心系驻地的赤诚。
为关心关爱地方学生成长,山岗边防连联合贵阳市、清镇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清镇市10名现役、退役军人家庭的优秀学子,让“守”与“被守”的温暖,跨越山海,完成闭环。
“奖学金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黄显仪感慨,她将把这份感恩化作不竭的动力,刻苦学习,努力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升自我。未来将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传递这份爱心。
平原哨村作为双拥共建示范点,早已将这份情谊融入日常。
这份奖学金,恰似贵阳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桂冠上的珍珠,既带着边关的凛冽,又映着高原的暖阳。
“兵+N”模式助力退役军人展新姿
如果说奖学金是军民情谊的温暖注脚,那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兵”字标签正裂变出更多元的精彩。
在观山湖区一栋明亮的写字楼里,包振律师刚结束一场退役军人创业公司股权架构咨询。
作为新成立的贵阳市律协退役军人律师工作委员会(兵工委)主任,他肩上担子不轻:“‘兵律师’懂战友的难处,更能精准服务。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兵’与专业力量的深度融合。”
“兵工委”成立三个月,成绩单已很亮眼:开展涉军法律讲座21场,免费咨询惠及老兵数百人,更促成39对“兵律师”与“兵支书”结成帮扶对子。
法律拥军正从零散的单点服务,向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兵律师”生态圈扎实迈进。
而在清镇市老马河畔的木雕工坊,另一种“兵”字号的坚守正在上演。
深夜十点,刘吉武的刻刀仍在香樟木上游走。他戴着军用手表计时,每刻三刀就抬头看一眼秒针,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就像当年站岗,一秒都不能走神”。
刻刀下,雕琢的是半生军魂与乡愁。那双在部队穿了5年、布满坑洼的作战靴,化作木雕《足迹》,斩获全国金奖;带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木雕《峥嵘岁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珍藏。
这位曾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如今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工作室墙上的荣誉不少,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徒弟陈欢欢的话:“师父让我把学校理论,变成了手上的真功夫。”
今年7月,刘吉武的木雕艺术馆被评为贵阳市退役军人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下一步,我想联合部门建个退役军人创业基地,带着更多战友把木雕等民间工艺做火,让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产业力量。”刘吉武说。
从“兵律师”到“兵工匠”,从传递军人品格的“兵教师”到赋能乡村的“兵支书”……“兵”字头在贵阳裂变出“N”种可能。
从军营到职场退役军人踏浪前行
在郊外的山坡上,32岁的欧阳城操控着双旋翼无人机,60斤重的光伏板在百米高空稳稳悬停,三分钟后精准落位。
这位曾经的军人,三个月前还是无人机领域的“门外汉”,如今已凭借在贵阳退役军人无人机驾驶培训中取得的CAAC驾驶证,成为飞防科技公司的专业飞手。
从军营到职场,欧阳城的转型轨迹,正是贵阳用“组合拳”助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的生动注脚。
“教培先行”铺就转型快车道。军龄15年的彭仕江从未想过,一次国防教育辅导员培训竟让他找到了职业新赛道。“课程直击学校国防教育痛点,帮我拿到职业资质证书,现在带学生参赛能拿全国亚军。”
他口中的定制化培训,是贵阳“按需定制”模式的缩影,培训前调研市场需求,结业后对接定向岗位,2300余名退役军人通过挖掘机操作、直播带货等13类技能培训实现“华丽转身”。
如今,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基地与产教融合联盟联动发力,“线上服务平台”让教育培训资源触手可及。
“岗位开发”搭建成长大舞台。去年10月的国企专场招聘会上,黄浩然被贵阳银行的细节打动:“指示牌清晰,还有茶歇,这种重视感让人暖心。”近3年,该行已录用24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全行210名退役军人员工成为“执行力强、责任心硬”的代名词。
更令人瞩目的是“兵教师”品牌的崛起,清镇一中教师王冰洁带的班级“兵味”十足,课桌椅摆得像队列般整齐。近3年,贵阳拿出103个中小学岗位单列招聘,83名退役军人通过“上岗直通车”站上讲台。全市143场专场招聘会送出24.3万个岗位,1.8万名退役军人找到了心仪职业。
“创业孵化”点燃奋斗新激情。南明区新华路84号的孵化基地里,贵州黔龙图视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正进行调试。董事长张春成坦言:“这里像创业者‘新兵连’,免费办公场地加全流程孵化服务,让我们在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上摘得优胜奖。”
这座3000平方米的基地,已吸纳9家军创企业入驻,从“戎创贷”到专项政策,从全国成果展到杭州招商沙龙,贵阳为军创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整个贵阳市来看,目前,已有2人入选全国创业光荣榜,4人获评省级创业之星,6个项目晋级全国决赛,这些数字背后,是退役军人在创业赛道上的奋勇争先。
“从战场到市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担当。”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的“组合拳”持续发力,正助力更多退役军人在新征程上踏浪前行。
从边防连的奖学金到城市的创业孵化基地,从“兵律师”到“兵工匠”,贵阳用一系列创新举措,为退役军人铺就了一条从军营到社会的温暖之路。(记者 周雅萌)